蘇縣令道:“顧世子這話折煞我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通寧縣,也不過是大禹朝版圖的小小一角,惟願戰爭早日結束,黎民百姓免受戰亂之苦。”
顧玉道:“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這是顧玉穿越到這個時代以後,第一次深刻體悟到這首詩的意義。
剛到南望縣時,她看到街上車馬交織,不說富庶人家,就是底層百姓,只有肯努力,也能過上不錯的日子。
而安親王管轄的不夜城更是如此,繁華千里,燈紅酒綠,紙醉金迷。
說著不夜城又名小京都,實則在許多方面比之京都更勝一籌。
而現在,她從運河一路來到通寧縣,沿途經過幾個縣城,發現人心惶惶,舞榭歌臺冷冷清清,商鋪閉戶,唯有糧鋪開著,每日排著長隊。
因為各種訊息滿天飛,導致糧價一路高漲,百姓們怨聲載道。
這才短短半個月。
江南就變了一副樣子。
可是顧玉知道,這才剛開始。
蘇縣令嘆了口氣,道:“顧世子,我擔心的是,通寧縣雖有存糧,但比之安親王那裡的遠遠不夠,兵器就更不用說了。除此之外,目前已經有許多縣兵請辭,在城內招兵,來的人寥寥無幾。”
顧玉心生惆悵。
這不能怪人們貪生怕死,畢竟太平了這麼久,人們的鬥志全無。
何況這也不是外族入侵,比起遠在天邊的聖上,在江南多年的安親王更得人心。
他們不願同胞相殺,並且覺得就算戰敗,安親王也不會對他們怎麼樣。
既然如此,誰當皇帝都是一樣的。
何必去拼命呢。
包括蘇縣令,顧玉也知道,不是他不感懷安親王在江南的仁政,而是戰爭在江南起,唯有在江南結束才是最快的。
一旦安親王完全佔領江南,與朝廷有了抗衡之力,那麼天下將會迎來曠日持久的戰亂。
所以無論他們做出什麼犧牲,都不能讓安親王的兵馬走出江南。
通寧縣將是第一道防線。
顧玉道:“重金之下,必有勇夫。蘇縣令,勞煩您以我的名義發出告示,只要有人參軍,無論身份,都一次性獎勵五兩銀子,若不幸戰死,會給其親人二十兩撫卹金。若能立戰功,直升軍戶,其宗族免收十年的賦稅,戰後論功封官。”
她是朝廷派下來的欽差,有布宣德意,詢民疾苦,疏滌冤滯,蠲除煩苛,體察官吏賢否,明加黜陟等權利。
蘇縣令道:“可是縣衙現在沒有這麼多錢。”
顧玉道:“錢的事我來解決。”
朝廷不會不撥錢下來的,只是等戶部那群人一套流程走下來,黃花菜都涼了。
所以她得另想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