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六章執意要問
楊盤的道心是什麼?
是長生,是生存,是永恆!
簡直的來說,便是生物的本能——活著!
但是這個‘活著’,類別可就不一樣了。有的人活著,卑躬屈膝,渺小無能,生不如死。比如說,受困於封神榜的那些神明,他們不就是典型麼?
所以楊盤要活得滋潤,活得瀟灑,活得有意義。
那麼必然要擁有凌駕於諸天之上的實力和修為!
而這個,也是楊盤修行的道心所在。
為了這個核心目的,一切有利於此的條件都要爭取,一切有背於此的狀況都要克服。誰敢攔在這條道路上,那就是楊盤的死敵,大道之爭,不死不休。
“嫩”死他,沒商量。
為了這個核心目的,一切手段都可以利用,不管是科技、道術、魔法、異能什麼的,都可以利用。
當然,楊盤現階段也不會傻呼呼地去碰道法以外的東西。一部《血海真經》楊盤還沒有研究透徹呢,哪裡還敢分心他顧。
――――――――――――-
師妃暄忽然之間,露出了一個明亮的笑容,半撒嬌似地說道:“先生,妃暄就是好奇,不知先生可否滿足一下妃暄的小小要求呢?”
“哈哈哈……你這小妖精,和你師傅的套路不一樣啊。也罷,我現在心情不錯,我就回答你吧。”楊盤輕笑一聲回答道。
“這個問題,相信每一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有的人當這個皇帝也未必是為了天下蒼生,只是為了個人的一己私慾。但一般情況下,他們都不會實話實說,表面功夫是一定要做足的,哪怕是為了個人私慾,想要登上帝位,滿足個人慾望的人,也會表現得悲天憫人,這是一個上位者最基本的基礎素質。所以,你問的問題,沒興趣的人懶得回答,有興趣的人不會說實話。”楊盤直白地剖析了問題的關鍵。
“當年,你師傅上門找我的時候,我就和她明說了,我對天下沒有興趣。你們佛門想要捅楊廣刀子,那也是情有可原的,誰叫楊廣先盯上了佛門的土地和人口呢?你們雙方的關係,在我看來,就好像兩家商戶,簽訂了商業合約,結果一方毀約,另一方自然要報復。”楊盤的話深深地刺痛了師妃暄的聖人心境。
但是,她也不得不承認,這便是事實,雖然很殘酷。
透過現象,看穿本質。師妃暄認識到楊盤這個天下第一富商的可怕!他的眼力,他的洞察力,他的大局觀,無比的可怕。
不過,這也很正常,沒有這樣的能力,楊盤豈會一朝成名天下知,成為天下第一富商?誰也不知道,他有多少錢。總之,兩年多的孤兒院慈善,還真的就一直堅持了下來,整個天下上千家孤兒院,每天的花費都是一個天文數字。
“你非要問我為君之道,那我會告訴你,如果我當了皇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如果我當了皇帝,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如果我當了皇帝,楊廣現階段的所有政策,我都會保留。不知道你可滿意了?”楊盤微笑著說道。
“呵呵,先生的話還是這麼直白。”師妃暄乾笑了兩聲回答道。
“我對天下沒有興趣,所以才會說得毫無壓力,實話往往就是這麼直白。否則你以為我昌如何擁有現在的身家地位?告訴你,在我的商會里,我就是皇帝,我的意志,下面的掌櫃和工人,理解要執行,不理解更要認真執行。誰敢壞我的事,第一次記過,第二次扣工錢,第三次直接開除。誰敢在商會里吃裡爬外,中飽私囊,誰要付出相應的代價。但是,誰要是辦得好了,升官發財都不是問題。”楊盤笑呵呵地說道,“我以治國之法,來治理一個商會,那麼這個商會不能做到天下第一,那便是我的能力有問題了。你說對嗎?”
師妃暄不禁點了點頭,隨即反應了過來,開口道:“妃暄受教了。”
“我輕重家的理論,乃是教人發財,同時也能教國家發財。沒有一點兒治國之力,豈能夠堪稱諸子百家之一呢?”楊盤笑了笑,緩和道。
“師仙子,你問了我這麼多為君之道和治國之策,那麼你們佛門可有什麼治國之策麼?嗯,我以一個學派掌門人的身份來說,你們佛門就是一個純粹的宗教,全無絲毫治國之法,連魔門那群諸子百家的糟粕都比不上。所以,你們只能夠選擇扶持他人上位,然後撈好處。楊堅如此,李閥同樣如此。”
―――――――――――――
楊盤的話就好像一根根針紮在師妃暄心中,偏偏她無法反駁,佛門真不是治國學派,想一想用佛門學說來治國的國家,全都亡國了。
“而我們諸子百家則是坐山觀虎鬥,誰能夠上位,誰就是最後的勝利者。無論誰是勝利者,他想要治國,最後也是從諸子百家之中挑選他喜歡的學說。你看看,諸子百家之中的顯學,儒家、法家等學派可有站出來爭天下的?”楊盤不屑地問道。
“師仙子,當年你師傅來找我,我拒絕了。今天也一樣。說句不好聽的話,咱們全無利益衝突,你們要信仰,而我不需要。同樣的,咱們也沒有絲毫利益合作的方向。你們要扶持李閥上位撈好處,而我不需要。無論是誰最後上位,無論他選不選我這個輕重家的學說,我依然可以做我的天下第一富商,瀟灑一生。”楊盤哈哈一笑道。
“不爭而爭,這才是我們華夏諸子百家的精髓所在。佛門,要學習的地方還多著呢。真以為咱們漢人全是胡人那些草包一樣好忽悠麼。胡人再厲害,幾百年下來,全成了漢人。再過幾百年,全都會被我們所同化。”
師妃暄不知道最後是怎麼下的馬車,反正當她醒悟過來的時候,已經坐在竟陵的茶樓之上。
師妃暄真可謂是被楊盤的說法給打擊到了,甚至有些動搖佛心的地步。
哪怕師妃暄不想承認,也無法掩蓋事實。
中原皇朝更替,諸子百家很少親身下場,但是獲勝者最後還不是一定要用百家學說來治國麼?
當然,這些百家子弟會披上一層儒家的皮,但內裡其實還是百家學說的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