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奕退至鄒山礙口後,便立軍帳,帳中不斷有旗下各軍來報軍情。
盧奕沒有別令,只道:不夠慘,再敗!
又道:“不夠遠,再敗!”
再道:“賊兵不夠多,再敗!”
如此兩日,直到賬下參將與司馬都急叫道:“軍帥!不能再敗了!再敗就真敗了!”
盧奕只沉默,直到第三日,有快馬來報,歐陽屹帶一萬兵馬到。盧奕拍案道,吾事成矣!
迎歐陽屹進帳後,與他如此這般交代安排。歐陽屹聽畢,摩拳擦掌道:“此事吾可為。一日後,以烽火為號。”歐陽屹遂帶所部,自東穿插向北,涉水穿林,日夜不停,直到石燕南,名為燕嘴嘰之地,點燃烽火。盧奕見烽火訊號,命旗下大將率五千輕騎避敵鋒芒,居中穿插,隔絕宋子仙大軍兩翼。自己親率餘部兩萬大軍與歐陽屹左右合圍。
霎時,號角如雷,殺生震天,煙塵滾滾,兩軍數萬人於鄱陽西岸廝殺起來。宋子仙主力部被盧奕騎兵一分為二,北有歐陽屹部猛攻,南有盧奕部重器如雨、兵將如虎。宋子仙軍陣大亂,各軍不相顧,兵尋不到將,將尋不到兵。然而,宋子仙主力驕兵悍將多為羯戎北人,戰鬥力兇猛,作風殘忍,頑固砍殺,盧奕與歐陽屹部青雲王師亦吃盡苦頭。雙方直廝殺至黃昏。宋子仙見大勢已去,方帶殘部向北奔突,退守湓城。
夕陽的光線照著這一片血色大地,累累屍體如覆蓋其上,姿態各異的記錄著他們最後的掙紮。年輕的紫袍將軍盧奕騎在青驄馬上,沉默的走過他人生第一場大勝的戰場。
石燕城前籠起了漫天大火,一個個被扒掉鎧甲的北朝兵卒屍體被扔進火海。人肉被炙烤的焦臭味順風傳了十裡,連餓腹幾日的饑民也聞之慾嘔。石燕成了整個南朝的福地,這一次是真正意義的大捷,宋子仙部主力全軍覆沒。雖然也有兩萬王師葬身於此。
盧奕看著傷殘的部下,心中知道他們需要休整,可他們不能停,必須挾此勝勢,一鼓作氣拿下湓城。僅休整兩個時辰,剔除不能戰鬥傷兵,王師再度北上,攻打湓城。
盧奕不知道的是,就在他與宋子仙在鄱陽湖西岸拼死廝殺之時。侯景任約部已攻破了武昌城,守城主將鮑泉被錘殺,幸而世子蕭方儲早前就已棄城逃出。侯景攻下武昌之迅猛利落,竟不下當日盧陳攻下豫章,讓湘東王蕭繹措手不及。當時王僧辯大軍已自巴陵急行出發,僅一日之差,救之不及。武昌失後,任約部佔據郢州大部分。不久,湘東王蕭繹即向東魏稱臣,遣王子蕭方智為人質,締結盟約。又重集各路軍,以王僧辯與徐文盛為帥,攻打郢州。
而侯景攻下武昌後,聽聞宋子仙部在尋陽大敗,知湓城難守,擔心後路斷絕。遂命任約為帥守武昌,自帶水兵自江南下,路過湓城,留五千援軍與宋子仙後,退回了建康。
宋子仙得了五千援兵後,再度堅守城池,閉門不出。王師急攻不下,眼見士氣耗盡。歐陽屹暴怒中,以千金招募死士,盧奕亦派親兵三百為死士,以八牛弩車釘城牆為階,死士冒箭雨爬釘梯,殺上城牆。終於攻破湓城,活捉宋子仙。至此,江州尋陽郡終於收複,中游再度歸於南朝。而湓城兩戰,實為血戰,勝利也實為慘勝。
盧奕登上湓城城牆之時,望長江滾滾東去,涕淚俱下。想這尋陽本是我南朝土地,如今竟是一寸一命換來。當日有兩萬嶺南子弟隨我出五嶺,如今已葬身江南各地,不知英魂可否能歸故鄉。我盧奕為收複河山而茍活,若能河山再複,我亦願隨爾等一樣,俱化為南朝黃土。
湓城收複後,尋陽全郡也基本平定。只此時,曾經江湖豐富,土地肥沃的魚米之鄉尋陽,經過賊兵,以及所謂的勤王義兵的幾輪浩劫,已經十室九空,千裡無人煙。便是大城湓城,在王師破城之時,也僅剩兩千戶而已。尋陽郡遍地空城與荒野,已是禿鷲、野犬、碩鼠奪食人屍之地。
青雲王師收複尋陽後,首先第一要務便是收拾滿目的瘡痍。岑孫吾自豫章親往湓城,盤點戶籍土地,調錢財糧種,獎勵農耕飼養,又自江州內陸等地移流民過來。如此數月,晉熙、鄱陽、郢州,甚至,南豫、南徐等地饑民漸漸前來投奔,人口漸豐。岑孫吾便按新法制,無論出身貴賤,均田供給,使饑民自食其力。
就在晉南王治下岑孫吳主政的尋陽郡修養生息之時,盧奕亦於長江線、鄱陽湖,造舟船鍛煉水師。到了太清五年,大寶二年初,青雲王師終於有了一支船堅器利、兵將驍勇的水師。在尋陽修養生、韜光養晦之時,其他各地也在發生著變化。
先是,陳霸先平定江州臨川郡後,又收複了東揚州西南部新安郡,亦將鄱陽郡收回大部。而王僧辯亦收複武昌,湘東王使王僧辯屯駐武昌,使寧州刺史徐文盛與衡州刺史蘭裕向南追擊任約。任約因後路尋陽已斷,困獸頑抗,重創蘭裕所部,主將蘭裕戰死。後任約終被徐文盛部所擒,遞往江陵。而後,王僧辯移駐巴陵,徐文盛駐守武昌。湘東王部佔據除郢南外的郢州大部。
話說這徐文盛也是當日奉湘東王命追殺邵陵王之人。且說去歲邵陵王蕭綸喬裝逃往江北之後,便落腳於齊昌郡,齊昌郡本是郢州江北之郡,但已被東魏所佔。邵陵王無法,只得向東魏稱臣,東魏亦封其為梁王,使其承製。
邵陵王逐漸收複齊昌郡後,遂密謀攻佔司州竟陵。此前,竟陵被西魏大將楊忠所佔據,嶽陽王蕭察已預設其屯兵。如今邵陵王舉兵欲收複,楊忠遂出兵相抗。雙方交戰,邵陵王部大敗,邵陵王亦被西魏擒拿。嶽陽王聽聞後,急派使者趕往相救,然而使者到時,楊忠已將邵陵王殺害於長江北岸。嶽陽王痛悔莫及,迎邵陵王遺體歸襄陽安葬,諡號邵陵安王。此是太清五年,亦是大寶兩年,二月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