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第109章 第 109 章 ……
沒有比村子裡面傳播訊息更快的地方, 野豬與家豬間的差距實在是太大了,大到這些路過的村人一眼就能察覺出不同,起初還沒幾個人敢往野豬那方面想, 但偌大的一個村子裡面總歸是有些有見識的人的, 戚家那個村霸打了頭野豬的事情很快傳遍了整個村子。
別說是這些村裡的人了,連戚家人都全部驚住,戚三今日陪著鄭繡回了趟孃家——鄭繡本來就是鄭家的人, 打小就在楊溪村長大,她家離著戚家大院來回也就一盞茶的功夫,就算是已經成親嫁人了鄭繡日常洗衣出門時也時不時地就能和家裡的人遇上。
鄭繡一家都和戚老太太的關系相當不錯,戚老太太也是將她當做親生的孫女般疼愛, 戚三偶爾也會和她一起回來幫著家裡做些事情, 戚家的人長相都很不錯,戚三又隨了戚二伯長了張能言善辯的嘴, 別說是在楊溪村裡了,就算是在臨近的幾個村落裡面也有著不少熟人朋友。
否則也不會那樣順利地帶著戚長夜買了小狗了。
鄭繡與她娘在屋裡說話, 戚三便在院子裡面劈起了柴火, 還沒等他劈上幾下就聽到院外有人在叫他:“戚老三!你怎麼在這兒呢?”
鄭家沒有關上院門,路過的人都能瞧見戚三坐在院裡忙活,戚三正全神貫注地幹著活兒呢,猝不及防被這一嗓子嚇了一跳, 主要也是這漢子的嗓音本就又高又尖, 毫無防備地喊上一聲不被嚇到才怪,戚三摸了摸自己的腦門,有些抱怨地看向了他:“你喊什麼?”
別說是戚三了,屋裡坐著的鄭繡和她娘親、甚至隔壁幾戶院裡的人家也都被這聲音給嚇出來了。
那漢子有些驚愕地看他:“你家戚五過來了,你不在戚家大院陪著怎麼跑到這裡了啊?他真的是從山上下來的嗎?那麼大的一條野豬腿啊!”
戚三聽得暈頭轉向的, 與同樣不解的鄭繡對視了一眼,不過很快就弄懂了一切,站在原地愣了半天。
鄭繡也顧不得與她娘繼續說那些沒說完的小話了,一聽這訊息便要往家裡面走,鄭繡阿孃連忙也跟了上去,路上時不時地能看到幾個同樣是得了訊息往戚家那邊趕去湊熱鬧的村人。
雨嬸子尋子的事情還沒過去幾天呢,轉眼又有了這麼一遭,村裡人想看熱鬧都不知道該先去哪家了。
話說回來,這次戚長夜全家都來了戚家,桐哥兒與戚奶奶相當親近,對這位阿奶格外喜歡,這小哥兒不愛出門,但每次聽說要去阿奶那裡都是興致沖沖的主動極了。
今日戚家的人倒不是很多,就算是農閑也不能一日日地呆在家裡什麼也不做啊,戚長夜他們到的時候院裡只剩戚六和他的那個媳婦在,戚長夜與這兩人都不是很熟,上次與戚六接觸還是在去馮家村那邊接漁哥兒的時候。
戚桐怯怯地打了聲招呼,隨後便往趙歲歲的身後躲,戚六夫婦的臉色都不太好看,卻還是擠出個笑來各自應了一聲,隨後同戚長夜寒暄起來。
戚長夜垂眸掃了眼桐哥兒,又抬起頭來瞧了夫婦一眼,與此同時趙歲歲恰好也抬起頭來,視線剛好與戚六對視了個正著。
戚六有些僵硬地扯出個笑來:“五哥快進屋裡面坐,是來找阿奶的嗎?阿奶今兒個出門去了,說是找她那些老朋友聊聊,一時半會兒地怕是回不來了,你要是有什麼事情可以告訴我,等阿奶回來我和她說。”
戚長夜提著那條數十斤重的豬腿,也沒回答他的那些問題,只說了句:“不用麻煩。”
“她去哪兒了?我可以去找她,或者在這裡等她回來。”
戚奶奶在村裡的朋友不多,大多都是面子關系,畢竟她家困難著時也沒見著有幾戶人家跑過來雪中送炭的,等戚家的日子好過些了又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了不少親戚朋友。
只可惜那樣的勢頭沒能維持多長時間,戚家興旺是由人口多帶來的,可家人太多同樣也給戚家帶來了不小的負擔,單是每年要交的賦稅都是一筆可怕的數字,更不用說其他的吃穿用度了,往大了說戚家可謂是成也於此敗也於此,很多時候其實不是戚老頭戚老太不願意分家,而是戚家的部分子孫自己也清楚——一旦分家,他們的日子只會比現在更差。
這麼大的一個家族,男女哥兒全部算上單是已經成年的勞動力就已經有幾十號人,不可能每一個人都像戚大伯那樣踏踏實實勤懇本分一有時間就去想方設法地找些活計賺些銀錢填補家用的,甚至有不少人在給戚老太太上交銀錢時都會隱瞞少報一部分銅板,一個肚子裡爬出來的親兄弟間都會有人藏著心思,更不用說那些年齡差巨大的叔侄堂親了!
只要有心,這些年來怎麼都能藏些私房錢下來了,村裡人的心思可一點都不比鎮裡人少,像戚大伯這種直腸子老實人旁人說什麼就是什麼的傻子到底還是少數。
戚大伯也不是對此一無所知,只是他總覺得自己是這個家裡除了爹孃以外的最大的一個,正所謂那句“長兄如父”,他這個做大哥的多擔待多包容多照顧些小輩也是理所應當的。
戚老太太總是想要盡可能地將水端平,但她自己其實也清楚……自始至終,這碗水就從沒有過被端平的時候。
在這樣的環境裡面,最老實的那個往往是被剝削的最嚴重的。
連戚老太太自己都在暗地裡感慨過——多虧老大是她的長子,若是先下來的是後面幾個……戚家早就在楊溪村裡喝西北風去了。
戚老太太自覺對他虧欠良多,可很多事情她不好管,也沒法去管,一到農閑戚家就有那麼多漢子出門找工,難道她還能一個個地跟了過去盯著他們嗎?她又不會分身的術法,抓了一個還有那麼多個,就算這次教訓過了下次他們就一定會改嗎?非但沒有任何作用只會增加家裡的矛盾!
年輕的時候戚老頭和戚老太太不要命般在地裡幹活,家裡面的很多事情都沒時間管,等兒子們紛紛長大能幫著家裡操持家事了,很多事情也已經潛移默化形成習慣不好管了,家家有本難唸的經,總之戚家裡裡外外也有著不少爛賬,從內到外都有著一堆無法對外人道的說不出來的破事兒。
譬如戚大伯在一定時間內能給戚老太太上交一百個銅板,戚家的其他漢子卻只能交上七十個甚至五十個,家裡面的日常開銷和稅賦銀錢都是戚老太太從這些銀錢中支付出的,旁人交的數量不夠,那不就是在變相靠著戚大伯等勤勞肯幹的人來幹活養著嗎?這能願意分家才怪。
要不是戚奶奶說了拾栗子的銀錢她分文不取,栗子林的位置早在他們第一天回來時就人盡皆知了。
戚家的人越來越多,每日要吃的米麵糧油也越來越多,田地的面積是有限的,開荒這詞說著簡單但也不是什麼容易的事情,單是開荒這一項工程就要用上不少的時間,剛開出來的土地在前幾年也未必能順利種出什麼作物,這朝代種地還依靠著最基本的人力勞力,戚家甚至連頭牛車都沒有……這其中的難度自然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