盯著丁墨春,朱大勇又說道。
“不過這文章,我準備於清河、南京、安慶、江陰、廬州一同發表,不知墨朝以為如何?”
總編的回答,完全出乎丁墨春的意料,儘管明報有多家分社,但是往往都是各自編排報紙,畢竟相隔甚遠,縱是偶爾有文章共同刊載,往往也是相隔數天,這篇文章若是能與這四地同時刊載,到時候整個江南必定為之震動,對此丁墨春又怎麼會反對?
不過,誰都知道,這不過只是緩兵之計,至於這能拖多長時間,又能拖出一個什麼結果來,最總歸還是要看淮王府,看淮王府會做何決定。
儘管最近一段時日,因為與鄭成功的對立,使得江北正在不斷調動兵力以防備鄭成功北犯,但與此同時,當初的經略使衙署卻也在進行著改組,畢竟,這經略使是鄭成功委任的,現在既然朱明忠已經獲封淮王了,且又準其於清河開幕,那麼這淮王府自然就要設立參軍府。
而這參軍府的作用自然是諮議參軍,又被稱之為幕府,為淮王最高行政單位,設有諮議參軍,總理政務、類似宰相之職,作為淮王的最高幕僚和決策機構。而參軍府轄下又設立吏、戶、禮、刑、兵、工六官衙門,六官衙門設總理一人,之下又設左右協理,協理之下為左右都事。另外,又設立察言司、承宣司、提刑憲司、審理司、賞勳司等機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參軍府其實,說白了幾乎等同於“小朝廷”,甚至其運作也與朝廷的運作大體相當——淮王領下各地大小公函,都由察言司——其相當於通政使司,也就是銀臺,由其匯總,再由門下司——這個機構相當於侍從官的辦事機構,職業類似於後世的中央辦公廳,呈報淮王過目,再交到諮議參軍商計,而這數人組成的諮議參軍又相當於“小內閣”,他們負責草擬處理意見,再由門下司把意見呈報淮王批准,最後由六官校對下發。
而在一定程度上來說,門下司這個類似司禮監,但實則更接近於後世的中央辦公廳或者漢代內廷的機構,可以讓朱明忠能夠直接掌握一批有才幹的近侍之臣,他們名為侍從之臣,實際參與府中謀議。
當然,現在淮王參軍府的設定只是某種嘗試,正像這門下司一般,儘管其看似與司禮監類似,但是卻又遠無法達到干預決策的地步,頂多也就是能夠給予一些建議,甚至因為門下司用人類似於漢代內廷,其中官員亦大都是官級不高,所以其又易於控制,如此才使得現在這門下司,除非有特例,否則很難發展成為類似司禮監那樣位高權重的機構。現在,這門下司不過只是與參軍類似,作為朱明忠的秘書,協助其處理政務,當然有必要的話,朱明忠同樣也會把可靠的門下司官員派遣出府,到某些重要職位上去。
對於進入門下司的官員來說,他們深知在門下司是他們官路上歷練!自然會加珍惜,以期望他日可以外放地方,屬理一地。
與門下司中的大多數人一樣,年近四十的萬睿,同樣也是出於本地遺民之家,他的父親萬壽祺是崇禎年的舉人,十年前去世後留有家訓,萬家子弟皆不得出仕滿清。直到去年,在父親舊時好友閻爾梅的推薦下,萬睿進了經略使衙署,在參軍府成立後,又進入門下司,成為司內侍從官,協助經略屬理公文。
對於年近四十的萬睿來說,他自然珍視出仕的機會,所以自從進入衙署後,他一直可以說是兢兢業業,也正因如此,才會被推薦進入門下司,雖說在門下司中的工作並不是輕閒,可是偶爾的也總有閒暇的時候,讓司裡的同僚們可以略微聊一些事兒,就像現在聊著聊著,自然也就聊到了湖廣的北伐以及眼下的局勢,儘管他們不能談及任何經手的公函內容,但是並不妨礙他們發表各自的看法。
“這一下,李臨川這麼一北伐,不但把其不堪的名聲全都洗盡了,而且於百姓看來,他李臨川就是真正的心懷天下蒼生之人,至於二位大王……”
搖頭嘆著,閻炅對萬睿壓低話聲說道。
“若是兩位大王仍於江畔對峙,只恐非但名聲有損,將來恐怕也會對我江北不利啊!”
作為閻爾梅的長子,數年前,閻炅雖有才學,但卻受困於父訓,不能出仕,自江北光復之後,就在他剛生出仕江北的時候,在內舉不避親的舉薦下進入衙署,現在更是作為門下司司令的閻炅,自然將父親故友之子萬睿視為心腹,所以才會說出這番話來。
“畢竟,一但其奪所河南,攻取直隸,再有下京師的北伐之奇功,到時候,其必定是一家獨大,如此,又豈是大明幸事?”
或許閻炅並沒有太多的施政經驗,但是他很清楚,一但李子淵北伐成功,對於大明來說意味著什麼,到時候,其執掌數省之地,對江北自然不是什麼好事,甚至對大明也不見得是件好事。
“嗯,兄長所言甚是,當今天下之局,之所以平穩而不見紛爭,正因為各方力量平衡,如此大家才不至於以武論是非,若是李子淵挾北伐之餘威,斥我江北不義,到時候,只恐怕這戰事必將無可避免。到那時,又豈是大明之幸?”
道出這番話的時候,萬睿又想到了之前經手的一篇報社送來的文章,若是那文章發出的話,對淮王的聲譽又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作為中書司的吏員,想到這變化莫測的局勢,萬睿那眉頭皺的更緊了……
喜歡大明鐵骨請大家收藏:()大明鐵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