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當初的漕運總督衙門到經略使衙署,從衙署再到現在的淮王府,時間不過僅僅過去兩年。
不過短短兩年,在自己的身上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置身於湖畔邊,朱明忠的心底居然無法平靜,從剛剛穿越時的生死一線,再到現在貴為淮王,雖說是大明的“異姓王”,可也是極為尊崇了。而這種身份上的變化,甚至就連他自己也在適應之中,就像現在,他甚至還沒有適應身為“大王”應該保持的禮儀,畢竟,大王不同尋常官員。
儘管身份上的變化還沒有適應,但是朱明忠卻終於感受到那個緊箍咒去除所帶來的好處——現在,江北已經不再是名義上的自立,而是事實上的自立,甚至就連文武官員,朱明忠也可以隨意任免,而不像過去那樣,還需要南京吏官下函認可,儘管對於江北的舉薦南京那邊從來沒的拒絕過。但是這種人事權不獨立,一直制約著江北。
現在,這一切都結束了,於清河開闢幕府的朱明忠,已經可以參軍府的名義統御江北以及江陰兩地,並且可以隨意委任文武官員,文官二品、武將一品,甚至就連參軍府都等於“小朝廷”,至於諮議參軍也等同於“小內閣”,這參軍已經不再是左右參軍,而是由數名參軍組成。
“這內閣的權力完善,可以先在參軍府進行一些嘗試。”
想到現在的諮議參軍等於“內閣”,朱明忠便想到他所瞭解到的大明的“內閣制”,從永樂開始,歷代皇帝都在不同程度上寄大政於內閣,皇帝“其不接見臣下而能統治天下者,以有閣臣票擬故耳”。可儘管如此,內閣進仍然始終未能成為中央一級正式的行政機構。閣臣與皇帝矛盾更是從未曾停止過,而且明代內閣權力不穩定,並沒有起到監督、約束皇權的作用,甚至助長了皇權。而且內閣與六部經常互爭雄長,矛盾重重。與六部這種職權界限不清,工作上彼此失調,大大影響了明政府的行政效率。在客觀上,則有利於司禮監的擅權亂政。再加上內閣內部的矛盾鬥爭,使得內閣並未能成為與君主政體完全適應的輔政制度。
可儘管有著種種不足,內閣仍然起到良好的作用,只要內閣中人才濟濟,皇帝不能再胡來。有明一朝,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國家機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務流程維持正常運轉。
“顧炎武、朱大咸、吳有才、錢磊……”
在心底默默的念著心中屬意的幾人,儘管已經定下委任何人為參軍,但朱明忠的眉間卻不帶有絲毫的輕鬆,倒不是因為將會在這裡展開的嘗試,而是因為其它,而是因為眼下的局勢。
儘管現在已經成功的使用大批換裝的軍械誘使李子淵領兵北伐,從而避免了清軍漁翁得利的可能,同樣也使得鄭成功投鼠忌器,不至於過江北犯,但是,局勢並沒有緩解。
更為讓朱明忠煩惱的不僅僅是與鄭成功的勢成水火,以及鄭靈近日來的煩惱,還有就是李子淵。
“李子淵……”
唸書著這個名字,朱明忠的眉頭緊鎖,當初為了避免李子淵為鄭成功所用,他不惜提供大量的軍需助其北伐,如此釜底抽薪才讓他沒有成為鄭成功的助力。如此一來,既避免了他為鄭成功所用,又可以借其重創滿清,使得滿清無力趁火打劫,但是,現在,李子淵北伐的順利,卻又讓朱明忠不禁有些憂慮,憂心其北伐成功後會不會實力大漲,到時候對江北構成更大的威脅。
“北伐……”
想到朱大勇送來的那篇文章,朱明忠甚至有種作繭自縛的感覺,或許鼓動李子淵北伐,對鄭成功來說等同於釜底抽薪,但另一方面,卻又把自己陷於道德的困境。
“為天下蒼生問?他們以為朱某難道不想北伐嗎?可這個時候,又豈能調得了兵?”
原本出來透口氣、吸袋煙的萬睿,自然沒曾想會在這裡碰到大王,正準備離開時,聽著大王的話,他的嘴上便不由自主的說道。
“其實,我們不是不能北伐。”
身後的話聲,讓朱明忠轉過身來,見到來人便笑道。
“是勿為你啊,”
看到來的是萬睿,朱明忠的臉上立即露出笑容。對於萬睿他並不熟悉,但是對於徐州的萬家人,他卻不陌生,朱明忠曾於一篇文章上看“萬家入清三百年不仕”,是史書頗為少見的“世襲遺民”。
在史書上的歷代遺民中,明末遺民群體以其數量最多、反抗態度最堅決而尤為著名,他們均以迎合滿清為恥,不仕二朝,推重氣節,毫不妥協,為世人所崇敬,然其子侄輩有較多人卻主動投向了滿清的功名利祿,令人扼腕。在後世的學界圈中於所謂權威成見“遺民不世襲”的腔調彈得愈來愈高,對社會造成一定負面影響,可以說令有志之士氣餒。而“遺民不世襲”觀點之所以在後世學界大佔上風,皆拜國學大師錢穆所賜。錢氏“遺民不世襲”的觀點源於明末遺民徐介,復以顧炎武、黃宗羲、呂留良等學界名人的外甥、弟子、兒子等第二代的悖逆行為作支撐,有其合理性。畢竟,人性的趨利的情況下,先祖之烈又豈能左右數十年甚至百年之後子孫後代對功名利祿的追求,“十年寒窗不正是為了出仕為官”,如此才有了所謂“遺民不世襲”。雖然“遺民世襲”不易做到,但並非不可能。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而相比之下,萬壽祺之後其萬家,莫說第二代,直至清朝滅亡,其舉族無一子弟做過異族二朝之官,乃是家規‘子孫不受北朝官’祖訓所致,有清三百年來,萬氏子孫,未嘗有出仕者。也正因如此,朱明忠才對萬氏的家風均敬仰有加,在閻爾梅推薦萬睿後,便將其召入府中,按他的想法,對於這樣的忠烈遺民,雖說談不上特別的優待,但會量才而用,絕不會埋沒其才學。不會讓其歷史上一盤,空有滿腹才學,卻因為恪守忠義,不願泯滅良知為虎作倀。
也正因如此,如萬睿、徐介、杜先發等江北遺民,都被朱明忠安置於衙署各個部門,如果透過考核的話,就會外放為官。
“臣參見淮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