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他們都曾經歷過滿清的暴虐。
“聽說是國姓爺親自去江邊碼頭迎接他!”
有人開了口,自然有人跟著附和著。
“哼哼,好大的架子!”
“可不是,這從古至今只有以下迎下,焉有以下迎上者?”
說話的是一位四十幾許計程車子,也許是因為他看著身邊那些友人頭上的“一統山河巾”時,才想起了這是大明的治下,而不是滿清,絕不會因言罪人。
“可不就是這個道理,我看此人根本就是狼子野心,想其身為國姓爺麾下之將,卻獨據江北,近乎自立,以小弟看來,若是長久以往的話,萬一又現江北四鎮之禍!到時候,我大明豈不危矣!”
這人的話立即在周圍引得一陣附和,既然有人已經說得這麼直白了,其它人也就沒有了什麼顧忌,立即有人跟著一一例數著江北的“不臣之舉”。
“啟茂兄,你家在鳳陽府,那人可是於江北廢除火耗銀?”
“正,正是!不過需要以銀圓繳稅,才能免交火耗。”
被問及的人話音不過只是剛落,那邊立即有人說道。
“你看,這便是沽名釣譽,哼哼,什麼忠義,赤誠,以小弟看來,不過就是一沽名釣譽之徒罷了!”
儘管他們並沒有提名,可所有人卻都知道在說誰,除了江北的朱明忠還能是誰?也難怪這些士子會如此惱他,正是他上書要求廢除於清虜治下考取生員與監生、廕生、官生、貢生等的功名,甚至還要追繳多年來的免繳的錢糧,在他們看來卑劣不過如此,得虧張煌言“據理力爭”,國姓爺“深明大義”,豁免了錢糧,但在其“威逼”下,卻不得不革除了他們的功名。雖說在錢謙益、張煌言的建議下,國姓爺同意被革除功名的可以“白身”參加鄉試。可對朱明忠的敵意,卻沒有消減分毫,尤其是他們被革除了功名後,只能打掉牙往肚裡吞,尤其是在江北——報紙上清楚的告訴百姓,為何革除他們的功名,是因為其參加滿清鄉試,就是於大明不忠!
“若為大明之忠臣,念大明養士之恩澤,又豈能赴清虜蠻夷之“偽試”,欲為清虜蠻夷效力!”
如果不是因為報紙,他們或許還於鄉間辯上一辯,從而贏得鄉民的支援,可那幾文錢一張的報紙上,卻清楚的告訴所有人——他們不過就是一群不忠不孝的“欲為漢奸之徒”,面對如此聲譽上的打擊,他們幾乎是無從辯解。
甚至於,現在之所以紛紛來南京參加鄉試,一來是為了謀求飛黃騰達的機會,這二來就是為了在鄉親面前表明——我不是漢奸。
但,這並不妨礙他們變著法子說道朱明忠,精明如他們,甚至根本就不提什麼革除功名的事,而是同樣也是拿他的人品說事,藉著鄭成功親自到碼頭迎接以及江北的諸多政務來攻擊他的人品。
“哼哼,難道國姓爺出城迎接我大明的功臣,就是以下犯上了?”
突的就在眾人你一言我一語的“清議”時,這茶館中卻響起了一聲有些激動的駁斥。
“朱將軍為我大明屢立奇功,王爺親自出城迎接朱將軍,正是國姓爺對部下愛護,到你們這群人的嘴裡反倒成了這般模樣,你們這些人的書,當真是讀到狗肚子裡……”
喜歡大明鐵骨請大家收藏:()大明鐵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