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病!
幾乎是在朱明忠從揚州回來的時候,整個人就像是倍受打擊一般,根本就提不起精神,一路上,他的腦子裡只有那麼一句話。
“為大明江山,吳某非得如此不可!”
又一次吳偉業的話語在朱明忠的腦海中再次浮現出來。
“咣啷!”
猛地一下把茶杯摔在地上,茶杯碎成一片片的,和著茶水在陽光下閃著亂亂的光。
“我操他麼!”
朱明忠猛的厲聲怒罵道!
憑什麼他們一張嘴就是為了大明江山,老子為大明江山從江陰一路殺到徐州,血山火海不知趟了多少回。那幫雜種到好,一張嘴,為了大明江山所以才要收拾自己!
“真他麼的該殺!”
在罵出這句話的時候,朱明忠憤恨不平的恨不得現在就提刀一刀把吳偉業給砍了!
可……他沒有!
非但沒有砍此人,甚至還直接將其送還給了南京。
“成仁,何事如此氣惱!”
恰在這時,門外傳來的話聲,讓朱明忠連忙收起怒火,站起身衝著來者長揖道。
“學生見過師傅!未曾出門相迎,還請老師贖罪!”
儘管氣惱,但是朱明忠仍然遵循著這個時代的禮節,“天地君親師”,在這個時代身為弟子,必須要對老師畢恭畢敬,如此才是身為弟子的本分,當然更為重要的是,在這個時代沒有任何根基的朱明忠需要藉助朱之瑜等人於士林中的關係,從而招攬人才。
甚至朱明忠之所以請朱之瑜主持清江書院,正是希望借其培養人才,畢竟,朱明忠很清楚,除了對傳統儒學造詣極高之外,朱之瑜還從其師身上學得明末一門新興學科:實學。實學,源起於宋代的“事功學派”,強調經世致用。隆慶萬曆年間的傑出政治家高拱和張居正,都是實學的忠實信徒。而朱之瑜先後拜得的三個的老師:朱永佑,張肯堂,吳鍾巒,皆是實學的忠實信徒。
這三個人有多厲害:朱永佑,崇禎年間的吏部侍郎,張肯堂。崇禎年間的福建巡撫,最厲害的是吳鍾巒,雖說官職不高,但教育成果顯赫,許多朝野名流,都曾是他的學生。而吳鍾巒。此人多才多藝,從財賦稅收到種地砍柴,樣樣本事都盡數傳授。除了這些獨家絕技,他教朱之瑜最多的,就是堅定的信念。經常用各種方法,磨練考驗朱之瑜的意志,反覆灌輸給朱之瑜的,便是一個強大的信仰:不能忠孝,雖有經濟之才,何益哉。
可以說正是這個強大信仰,支撐了朱之瑜一生的選擇。
當然,對朱明忠來說,他所需要的正是這位明末實學大成於一身的老師,在清河書院推廣實學,培養出一批與程朱理學等儒家學說截然不同的“新式人才”。實學講究的是“經世致用”,講究的“格物致知”。其本質就是“實體達用之學”。
相比於在軍事上擊敗滿清,恢復中國,朱明忠非常清楚,真正決定中國命運的正是在未來“實體達用之學”是否能在中國站住腳,而朱子瑜和清江書院則是其中的關鍵一環。
也正因如此,他才會傾力支援書院,並委派朱之瑜作為書院的山長。只不過,此時沒有任何人能夠理解朱明忠的初衷。一方面因為朱之瑜是他的恩師,另一方面,因為對其有所“圖”,朱明忠一直以來對其自然是畢恭畢敬。
對於學生的畢恭畢敬,朱之瑜只是略點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