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網路小說 > 武俠修真 > 重生之將門女剎 > 第15章 一個計謀(內附大家來找茬!)

第15章 一個計謀(內附大家來找茬!) (第1/2頁)

推薦閱讀:

終於到她了!

瀾滄庭比在場任何人都要激動!

沒人知道幾日前當他得知看上的美貌女子竟是護國將軍府嫡女、凝安郡主洛歡歌時的狂喜,對,是狂喜!

瀾滄庭雖與太子瀾滄海一母同出,均系皇后嫡子,然而瀾滄海資質平庸,難堪大任。

若是換做太平盛世,由瀾滄海做這個皇帝倒也沒覺得有什麼大礙,只要有些個朝廷忠良好生輔佐,也能讓瀾朝安穩下去。

只可惜如今瀾朝處在內憂外患中,邊境常有小型戰爭,隨時可能演變成兩國乃至幾國大戰,所以瀾滄海的平庸就顯得很不耐看。

這還不是最要緊的,重點是太子至今年近三十,只有一個不足五歲的小公主,無子,無子!

縱使身在皇家,不對,應當說正是因為身在皇家,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一條才顯得尤為致命!

瀾滄庭此人,才智不足,野心有餘。

在他心裡身為皇后親出,瀾滄海只是比自己早出生那麼幾年就能當上太子,那自己若是時機恰當,也是能坐得那個位置的!

而這其中,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洛歡歌的出現,恰恰佔據了人和!

護國將軍府,他敢說沒有一位皇子不想將之納入麾下,只是洛靖這塊硬骨頭旁人咬不下來。以往洛歡歌年紀尚小,現在她五年不見再度歸來,年紀長了容貌很是傾國傾城,自己既能奪了美色又能得到洛靖的軍權,真可謂兩全其美!

瀾滄庭一個人在那裡浮想聯翩,將之後如何讓洛歡歌“伺候”自己的花樣都給想得齊全,他是越看洛歡歌越覺得對方美的賞心悅目。

“回皇上,凝安除了書法有所涉獵,其餘的真的拿不出手。”洛歡歌態度恭敬地回答,就在瀾訣還想說些其他的來勸她時,洛歡歌繼續道,“不過凝安不想掃了皇上的興,不如,凝安就給大家講個故事吧。”

……講故事?

瀾訣挑了挑眉,這個回答倒是出乎他的意料,他還以為洛歡歌會說再寫一副書法,誰知會是講故事。

“朕也許久未曾聽過故事了,今日便來聽一聽凝安你講的故事。”瀾訣頗有興趣。

在場許多貴女氣得牙根癢癢,不會才藝就是不會才藝,偏弄些歪門邪道來引得皇上和諸位殿下的注意,真是可恥!

“凝安要講的是關於一個動物的故事,有一年突逢大旱天氣,河裡的水都乾涸了,唯獨剩了一汪泉水。”

“獅子是萬獸之王,百獸都以它為尊,自然這汪泉水也歸它所有。可其他動物也想生存,泉水最多隻夠兩個動物飲用,沒了水其他動物根本活不了。”

“而除了獅子以外,還有老虎、狼、豹子等實力蠻橫的動物,它們最有能夠爭奪泉水的能力,獅子也對它們很防範。”

“兔子是最沒有威脅性的,因為它外表溫和,很具有欺騙性,所以眾多動物都沒有將它視作競爭對手。”

“誰都想得到泉水,但是獅子實力強悍,誰也不願去當這個出頭鳥,反而傻傻地窩裡鬥,以為打贏了對方就代表著與獅子有了一戰之力,就能得到泉水。也因為每每打的不可開交,以兩敗俱傷告終。”

“兔子也想得到泉水,可它實力最弱,想得到泉水談何容易,所以它想了一個計謀。”

故事講到這裡,洛歡歌飲了口宮人奉上的茶水,也不著急繼續講吓去,反倒是瀾訣端著一臉好奇地問她:“什麼計謀?”

洛歡歌輕啟雙唇,也沒打算吊他胃口,淡淡吐出幾個字:“反間計。”

這回,沒等瀾訣再問,洛歡歌自覺地繼續講吓去:“兔子先是偷偷跑到獅子那裡,說聽到狼、老虎、豹子它們密謀要合夥來搶泉水的所有權,然後它們再行分配,獅子看到兔子毫無威脅性的外表,認定兔子不會騙自己,便將狼、老虎、豹子視為眼中釘,時時刻刻看它們不爽,更是警惕。”

“然後,兔子又跑到狼、老虎、豹子面前傳話,說獅子願意將泉水的另一人許可權贈與它們中的一個,但是前提是它們三個必須以死作戰,最後活下來的那兩個才能有資格在獅子面前競爭得到泉水的資格。”

“三個動物也是深受兔子外表的迷惑,對它說的話深信不疑,真的進行了一場生死之戰,結果豹子輸了,狼和老虎活了下來,但是它們也已經因為長時間的廝殺精疲力竭。”

“所以皇上,您猜到接下來發生了何事麼。”洛歡歌真誠地向瀾訣發問,做了一個講故事的人與聽故事的人之間很好的互動。

瀾訣此時已經嚴肅地沉著臉:“繼續講。”

女眷席處是各種無趣不滿的小聲抱怨,都在怪洛歡歌講些莫名其妙的東西,而男眷席處,倒是大多聽得津津有味,不過瀾滄庭是為了洛歡歌的顏,其他人是因為故事挺有趣。

只有一人,眉頭已經皺的可以夾死蒼蠅!

那人便是一直以溫文爾雅面目視人的三皇子殿下瀾滄嶽!

洛歡歌的故事越講越深入,他心中的不妙就越來越濃重,特別是看到瀾訣臉色不佳顯然在思考著什麼時,更是對洛歡歌的多事起了惱恨之意。

最新小說: 歿滅 修仙:從一巴掌拍死元嬰開始 千古長安客 謫仙一劍 俠隱紅塵 諸天三萬界 老大總想要我死[快穿] 馭仙魔皇傳 碧雨天涯 劍花人葉 重生之將門女剎 穿越之賤嘴刀客 武樂園 修仙之我有個重生模擬器 俠骨槍魂江湖路 劍動江湖 行走歷史神話:從呂洞賓開始 至尊戰神 竊國 洪荒三清大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