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帛獎的決賽作品秀開始了。
第一個登臺展示作品的是來自於香港的設計師。
香港因為特殊的地位,一直號稱中國的時尚之都。
相比較內地,香港時尚文化更加發達一些,這是特殊的歷史時刻決定的事情,相比較內地港人更加容易接受西方的文化,誰讓他們被英國殖民那麼多年。
同樣,港人對於傳統文化方面的傳承,其實很不錯,港臺地區至今還堅持著使用繁體字就是最好的證明。
當然,使用繁體字,不僅僅是因為傳承文化,同樣也有政治方面的原因,但不管如何,相比較老外,香港人對於中國畫的理解會更加深刻。
對方的設計作品採用潑墨的手法,把中國畫的繪畫手法很好的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
而他作品之中,甚至還能夠看到著名畫家張大千作品的影子。
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張大千都很出名。
20 世紀50年代,張大千遊歷世界,獲得巨大的國際聲譽,被西方藝壇贊為“東方之筆”。他與二哥張善子昆仲創立“大風堂派”,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潑墨畫工。
特別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後旅居海外,畫風工寫結合,重彩、水墨融為一體,尤其是潑墨與潑彩,開創了新的藝術風格。
所以香港設計師的作品,他的設計理念就是來自於張大千的作品。
對於張大千,林崢嶸並不陌生,實際上,國內很多人對於張大千都不陌生。
對方的《長江萬里圖》,就是現代經典的國畫代表作之一。
張大千很出名,除了作品之外,對方在敦煌壁畫上的題字,也引起了不小的爭議。
然而,不管他怎麼有爭議,都抵消不了他在當代國畫方面的影響力。
把潑墨的手法融入了設計之中,這是一個很常規的中國風設計元素,談不上多麼的驚豔,但是加上對方對於結構的設計,以及純碎手工的製作,就讓他的作品提升了不小的檔次。
起碼入選漢帛獎的決賽是沒有問題。
俗話說港澳臺,有香港的設計師,同樣也少不了其他兩個地方的設計師。
澳門的設計師,選擇的確實另外一個著名的畫家——徐悲鴻。
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馬,這都是深入大眾心理的作品。
對方選擇把徐悲鴻的畫作風格融入時裝設計之中,也很正常。
同樣也有設計師選擇齊白石的作品風格融入其中。
甚至來自於寶島的選手的作品,還出現了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所藏的《蜀江圖》,這就是屬於山水畫的範疇。
除來自於港澳臺的選手之外,入圍總決賽的還有另外一種人,那就是華裔。
比如來自於美國的華裔設計師,對方的作品就是唐服。
並不是唐代的服裝,而是從美國唐人街興起的唐裝風的唐服。
當然,稱為唐裝作為合適。
這玩意,不僅在國外的中國人聚居地盛行,而且還刮回國內並吹得更加猛烈。
如今,唐裝已經融入了國人的生活,成了生活中的一種流行服飾。
唐裝除了款式很中國以外,色彩亦充分體現了中國的特色,而在紋飾的運用上更是加入了中國畫的花鳥圖案、白描技法及書法印章的形式等等,以此更增添了鮮明的中國風。
所以對方利用了唐裝,然後融入了中國畫本身就是一件很取巧的事情,卻被他完美的利用了。
整個漢帛獎現場,倒像是中國幾千年來的著名畫作穿越時空的較量。
因為除近現代著名的畫家之外,同樣也有古代畫家,同樣被稱為“畫聖”的吳道子,畫作風格同樣被其他的設計師使用其中。
25個參賽選手,也不是每一個人都選擇具體的畫家風格。
因為整個漢帛獎的主題是中國畫,而不是簡單粗暴的中國風。
不是有中國元素就能夠代表中國畫的主題。
中國畫追求的是抒情、飄逸與空靈達境,這種美學意境恰恰暗合了現代服裝設計的審美理念,那就是對服裝空間層次的靈動訴求。
傳統中國畫的色彩講墨分五色,視覺的趣味點是墨彩搭配或者說是圖與底的協調共生。
現代服裝設計師們發現了老祖宗的寶貝,在宣紙與布料之間尋找著連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