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林崢嶸來說,就更加熟悉不過,前世的他,就是中國美院的中國畫專業的學生。
如果要說進入決賽的25個選手之中,要論誰對中國畫最為了解的話,那肯定非他莫屬,但不是說了解中國畫就一定能夠設計出優秀的時裝,因為這玩意需要涉及到的東西可是不少,除了藝術設計,工藝設計,結構設計一個都不能夠少。
有時候,把新材料跟高科技融入舊有的設計之中,也是一種創新。
甚至還可以帶來一種顛覆。
對於自己的作品,林崢嶸確實沒有什麼好期待的,因為他的作品早就畢設大秀的時候,就已經完成,現在參加漢帛獎更多是一種炒冷飯。
雖然漢帛獎有一條要求就是:參賽作品必須是本人未公開表過的個人原創作品,但是這個問題,學校方面已經幫他處理完畢。
未公開布,這一條按照嚴格規定來說,已經不符合了。
但是,個人原創作品這一點都是沒有什麼問題。
當然,真的深究起來,也附和規定。
就算不說三個評委聯名推薦,就算他之前參加漢帛獎的被初選就刷掉的作品,同樣也是“竹韻”,也不知道是不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數,反正事情就是那麼巧合的生過了。
現在糾結這些已經沒有什麼意思,他的作品除了服飾飾品可以重新制作之外,其他的東西都沒有辦法經過太多的改動。
所以整個漢帛獎期間,他也沒有辦法注意力放在自己的作品之中。
大部分的時間都會把注意力放在其他的選手之中。
漢帛獎號稱“國際青年設計大賽”也不是說說而已的,起碼入圍決賽的選手,確實來自於全球各地。
有港澳臺的年輕設計師,同樣也有來自於儒家文化圈各國的參賽者,亞非拉的選手也有不少。
相比較歐美的設計師想對少一些,想想也是,人家真的想要揚名立萬的話,基本上都會把目標定在四大,而不是在中國國際時裝週。
而其他國外的參賽選手,大部分都是在中國的留學生,又或者是中國文化的愛好者,不然讓一幫老外瞭解什麼是中國畫,太為難他們了。
入圍的25個選手之中,林崢嶸大部分都不認識,不,可以說,除了一個傢伙之外,他其他的選手都不認識。
整個服裝學院的學生,也就只有他一個,除此之外,同屆的學生一個都沒有,不過往屆的學生,卻有一個,那就是王國棟。
這是一個讓林崢嶸印象深刻的傢伙。
之前他跟李明哲的恩怨,對方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因為李明哲的比賽作品龍圖騰就是出自他的手筆。
當然,這也是隻是猜測,就算當初林崢嶸從對方讀研究生的歐洲時裝學院官網扒出對方的畢設作品,然後公佈在網上,引起網友一大波聲討。
對方同樣也沒有承認自己代筆,哦,應該說是當槍手。
最多就是承認李明哲的作品是他指導的,最多是存在借鑑過重的現象。
服裝學院的官方的界定,同樣也承認了這個說明。
這也是對於李明哲抄襲作品的官方處理結果。
借鑑過重。
所以因為爭議過大,取消畢設大秀銀獎的獲得資格,還讓對方立即補上畢設作品。
這件事情,也就蓋棺定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