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先生!先生!……”
幾個聽琴者實在是坐不住了,站在門外朝著裡面低聲地喚著。
兩人哭了好一會兒,才止住哭。相視一眼後,搖頭苦笑著。然後!又是嗚咽幾聲。
“孔子!乃高某知己也!”琴師平靜如常,招呼道。
“得遇先生!孔丘之幸也!”孔子拱手道。
“孔子禮也!高麼!樂也!”琴師道。
“禮樂相輔,天下治也!”孔子道。
“然也!然也!”琴師答道。轉而!臉色一變,嘆道:“可當今之世,又有幾人,能懂禮樂之重要呢?除了你我之外,還有幾人?嗚呼!……”
“禮乃行為規範,樂乃精神情操,沒有禮樂,世道必亂矣!”
“然也!”琴師應道:“可當今之世,世人多考慮的是自己,哪裡管他人。世人只顧自己享受,而不顧他人死活,世道不亂才怪。要知道!別人不是傻子!你這樣待人,別人也這樣待你!如此反複,世道更亂。
可當今之世,當今天下諸侯君王和世襲貴族他們,有幾人認清到了這一點?他們中的大多數,只看到眼前,只看到自己的眼前,而根本沒有看到未來……”
“是啊!是啊!”孔子應道:“當今天下諸侯君王和世襲貴族當中,應該有人認識到了。可是?太多地人沒有認識到,單單憑借他們幾人,是成不了氣候的……”
孔子就把老子的那一套理論搬了出來。
用現代語言來講,就是:當今的社會意識形態已經形成,社會潮流就這樣了。單單靠幾個有識之士,幾個清醒的智者呼籲、踐行,是無法阻擋歷史的車輪的。
真的!少數智者在歷史的程序面前,猶如螳臂擋車。
琴師與孔子兩人,一直談到深夜,飯都沒有吃,也不覺得餓。
談完韶樂,又談舜帝時期的社會和現代社會,把兩個時期的社會進行比較。然後!談禮與樂,再談如何治理社會。
兩人有那種相見恨晚的感覺,不知不覺間,天亮了。
洗漱之後,兩人吃了簡易早餐,並沒有去休息,接著的話題,繼續談。
之前!孔子是講“禮”的。現在!在琴師的解讀下,他又講起了樂。
孔子的“禮樂”,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禮和樂,是社會規範的需要。而仁和義,是為了迎合社會管理的需要而進行的修身、修煉。
經過與琴師的深談,孔子為自己的理論定下了一個框架。要想拯救社會,必須先修身,必須先正己,再正人!必須以身作則,做世人的榜樣。然後!用禮來規範世人的行為,用樂來陶冶世人的情操……
經過幾天幾夜的長談,兩人成為至交。之後!孔子跟隨琴師學樂,琴師跟隨孔子學禮,兩人成為良師益友,忘年之交。
時間不覺過去三個多月,孔子都不知道日子是怎麼過去的。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吃了什麼?由衷地贊嘆:“不圖為樂至於斯!”、“學之,三月不知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