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尋除了召集各類有技藝的人,發展國家的生產力,增加國家的基礎物質以外。還在行政系統上繼續動了手腳。
有了士族被滅的前車之鑑,這一次劉尋提出來的意見,雖然跟其他國家的措施比,同樣顯得很荒謬。但是卻沒有人站出來明著反對了,而且,竟然還有不少人出來支援。
劉尋提出來的意見,是對小吏進行考核,擇優提拔為官員!
這句話在現在人看來,沒有什麼好奇怪的。因為在現代人的印象中,吏不就是小官嗎?小官兒做得好,提拔成大官也是正常的嘛。
但是在三國,哦不是,如今是四國的時代,官和吏是嚴格分開的!
官,指的是統治階級,哪怕最小的從九品官都一樣。但吏不同,吏是被統治階級,只能說是在民間算比較會辦事的。
官一輩子也不會被貶為吏,哪怕犯了錯,被剝奪了官位,也只是回家而已?什麼?有人說回家不如當吏?那隻能說現代的情況跟漢代差距太大了。
在漢代,回家還算得上是清流名士,跟官員能平輩論交。但是成了吏?那簡直是一種恥辱!是完全脫離了清流名士的行為,是自甘墮落成為賤民的行為!
而吏呢?無論做得有多好,能力有多強,只可能被官所倚重,但絕不可能升級為官!這是兩個不同的階級,如同天堂和地獄。
兩者的待遇也是千差萬別。就地位而言,那是主人和奴僕的地位差別。就財富而言,士族官員可以擁有連州跨郡的土地、莊園、山林、河澤,以家族的形式,形成一個隱秘的自治的小帝國,也就是大門閥。但是小吏?你要是膽敢佔有在一個縣範圍內的數層土地,那就可以人頭搬家了。
而在工作上。高官們一般只拍腦袋決定一些大政方針,然後就每天郊遊、談玄、聚會、鬥富、比風流了。真正的事兒,全部都是小吏在幹。所以真正瞭解國家底層情況的,是小吏。對老百姓的慈善、剝奪、或者欺壓,也是這些小吏們直接乾的。當然幕後主使還是高官。
所以在本來的歷史上,大晉實行九品中正制以後,就衍生出了一個成語,叫“清官濁吏”。形象地比喻了啥都不幹的“清閒之官”,和成天四處跑腿,還揹負了罵名的“汙濁之吏”。
這種混蛋的體制,很快就導致了大晉國力衰弱,五胡亂華開始!
嚴格地說,劉尋之前封工匠首領九品官,招來幫助他們的小吏,封從九品官等,都是違反了這種規則。但誰讓劉尋是皇帝呢?有制定和廢除規則的權利,所以沒人敢說。
這次,劉尋直接提出要在小吏中考核,把其中優秀的提拔為官員。這對於社會的震撼程度也是地震級的!
可惜南中官民早就經歷習慣了地震,連十級大地震都經歷過了,何況這個?
所以,只有人膽敢偷偷罵劉尋一句昏庸無道!反倒有一些忠心的人,比如吳濟、顏淵,為了大漢的官員人才著想,很是贊同!
(本章完)
喜歡三國之蜀漢復興請大家收藏:()三國之蜀漢復興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