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啟華說道:“下面,第六幕,行軍。唐軍奪取熊津江口後,沿江水陸並進,直趨百濟都城泗沘。
這古代行軍啊,由於路況不好,會發生很多狀況。百濟,小國家,未開化之地,貧窮落後,道路自然也是很狹窄破爛的。十萬人馬在這樣狹窄破爛的道路上行進,磕磕碰碰的,很有看頭。
江面上,千船揚帆,壯觀無比。江水湍急的地方,我們還要安排幾百上千個衣衫襤褸的纖夫喊號拉船。當然,這是有償勞動,要給錢物的,表現唐軍是仁義之師。
行軍當中,編劇要編些小插曲,比如開展斥候戰,比如纖夫踩著滑溜石頭了,一人摔倒,連累一條纖繩上的幾十上百人一同摔倒。
破爛道路上,坑坑窪窪,有戰馬大失前蹄。由於人群密集,一匹摔倒的高頭大馬,能同時壓倒好幾個士兵。諸如此類的,編劇要腦洞大開,多想幾個!”
眾人臉含笑意,都把目光轉向編劇李雲成。李雲成點頭,手中筆不停地記錄。
“第七幕,唐軍與新羅軍會合,聯軍大戰。兩軍於距泗沘城二十裡處會師。
會師的情形要突出一下雙方的軍容裝備。跟唐軍比,新羅就是一個渣。
本來,唐軍與新羅軍約定在熊津江口會合,結果新羅軍來遲了,蘇大總管大怒,要治新羅軍督軍的罪。新羅軍眾將下跪求情。
此時,探馬來報,百濟傾國而來。
怎麼理解這個傾國呢?就是能趕來的軍隊都來了,能上陣的男丁也都來了,兵器不夠,鐮刀鋤頭一起上,烏泱泱的幾十萬人。
幾十萬人!什麼概念?幾十萬人鋪排開來,漫山遍野。
咳,幾十萬人的戰場,怎麼規劃?草原?平原?還是山地丘陵?
我們都知道,南韓的地理是多山少平原,同時,我們也知道,古百濟都城就是現如今南韓的扶餘郡,該郡為農業郡,幾乎都是農桑田野。
我沒去過,但不難猜想,無外乎就是山丘盆地,盆地開闊處即是田野。那麼,我們就把戰場設定在田野之上。
當時的百濟種植什麼農作物來著?小麥?高梁?還是粟米水稻?此處要查明。
唐軍是在八月份出征的,秋收季節,那時候農作物應該都還沒收割幹淨。幾十萬大軍鋪排開來,不管什麼農作物,幾十萬人馬踩踏之下,統統都得稀巴爛。
如果有水田,水田也得踩踏成幹硬平地,田壟都要踩平它。你想啊,幾十萬人踩踏過,人人拖泥帶水,每人雙腳都帶走一點泥水,什麼水田不能踩幹呢!
哈哈,這樣的鏡頭一露,之前的什麼歷史大片,統統都得扔垃圾堆裡!”
說到得意之處,徐啟華哈哈大笑,心情舒爽得不要不要的。
在座的其他人也一樣,心情激蕩。這樣的電影劇情,如果理想地拍攝出來,前景一片光明啊!
“接下來。”徐啟華說道,“蘇大總管饒過新羅督軍。對於百濟傾國而來,正中他下懷,一網打盡,畢其功於一役。
於是蘇大將軍排兵布陣。
唐有戰時編制,軍團隊三級,一隊百人,十隊一團,十團一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