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武則天要立東宮之主,狄仁傑立刻打起了精神,可是又不能讓武則天看出來,於是便裝作滿不在乎的說道:“陛下,這冊立東宮之事,需長遠考慮,如今距元日已不足整月,又何必著急呢?”
武則天聽罷,嘆了口氣說道:“哎,歲月不饒人,老了,早些立了也算了卻了一樁心事,不然說不定哪天一覺起不來了,留下個爛攤子,豈不叫後人恥笑嗎?”
“陛下乃萬歲之軀,現在才到哪兒呀,怎麼會老呢?”狄仁傑笑著說道。
武則天聽罷,搖了搖頭,問道:“狄公今年多大了?”
“過年就七十了。”狄仁傑回答道。
“是啊,人到七十古來稀,狄公覺得自己老了嗎?”
“陛下,臣乃凡夫俗子,自然是老了,可是陛下乃是天選之人,九五之身,定是不會老的。”狄仁傑笑著說道。
只見武則天嘆了口氣,說道:“這歷來的皇帝,哪個不是九五之尊,可是誰真的能萬歲呢,狄愛卿你也不必安慰朕了,朕都比你大好幾歲,怎麼能不老呢,說實話,這些年,若是沒有閣老你,恐怕朕這位子早就保不住了,你多次救朕,救江山,是對社稷有大功之人啊。”
“此乃臣之職責,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狄仁傑慷慨的說道。
武則天聽罷,點了點頭,說道:“嗯,正是因為如此,朕才十分信得過你,你可知道這些年有多少大臣看不慣你,上本參奏,朕都是不信的,雖然迫於壓力曾把你貶出京城,但關鍵的時候開始離不了你啊。”
“承蒙陛下厚愛,臣感激不盡!”狄仁傑說著,外行拜禮。
只見武則天擺了擺手,說道:“罷了罷了,我們君臣這些年,就不要來那一套了,朕今天喊你來,就是想跟你聊聊真心話,我們還是言歸正傳吧,這東宮之主究竟當立誰,閣老你怎麼看?”
狄仁傑當然是支援李顯的,可是他也不能明說,這些年來,狄仁傑利用他的智慧和地位,不遺餘力的保護李唐血脈,維護李唐的地位,李顯之所以能夠回京,主要功勞也是狄仁傑的。
可如果直接說李顯,必定會給武則天留下不好的印象,雖然李顯回京後都是安安分分,雖然沒有跟相王一樣躲得遠遠的,但也基本不敢議論朝事。
可即便是這樣,那麼擁護李唐的看見李顯回京,就好像有了主心骨一樣,頓時看到了希望,在朝堂上也開始掌握了一些主動權。
所以說,此時雖然李顯的勢力還不如武三思,可是也逐漸形成了一個團體。
此時,如果直接說李顯,那必然會讓武則天以為李顯的勢力過大,從而讓局勢變得更加不利。
只見狄仁傑思考了片刻,說道:“陛下,這冊立東宮之主的事,說大了是天下之事,說笑了其實是陛下的家事,相信陛下對這個問題也是思慮良久,不知陛下是如何打算的。”
武則天聽罷,笑著說道:“閣老你這隻老狐狸,你是怕說的不合我意,所以又把這個問題給我拋回來了吧,即便是你不說,你以為我就不知道你支援的是誰了嗎?你是支援李顯的對不對?”
狄仁傑倒也不否認,點了點頭說道:“陛下英明,在臣的內心裡,確實是更偏向廬陵王一些,可是,此事終歸還是陛下說了算,陛下不管立何人為太子,微臣都會定力支援,其實,再微臣心裡,並沒有絕對的偏向誰,臣只是希望能夠對陛下好,能夠對江山社稷有利。”
武則天聽罷,點了點頭,說道:“不錯,閣老多次救社稷於危難之中,朕深知閣老對江山社稷的赤膽忠心,然這萬里江山,終究還是要傳承下去,冊立誰為太子之事,朕也是想了好多年,終究還在在三個人之間猶豫不決。”
“梁王,廬陵王和相王?”狄仁傑問道。
“不錯,這三個人是三個不同的性格,梁王對朝廷之事和為人處事比較積極,廬陵王性格懦弱,猶豫不決,相王正是把自己推得遠遠的,生怕惹上麻煩。”
“所以陛下更傾向於梁王?”狄仁傑問道,因為從武則天剛才的評價和談話的語氣來中,狄仁傑已經看出了端倪。
武則天倒也沒有否認,點了點頭,說道:“不錯,梁王在朝廷人緣不錯,處事也比較果斷,有自己的見地,能穩得住場面。”
“不錯,梁王的追隨者確實比較多,而且處事果斷,有自己的見地,可是難道陛下忘記了崇州之戰了嗎?當時王孝傑將軍多次請求他出兵,也就是太有自己的見地了,最終導致數十萬大周軍隊毀於一旦。作為一個統領者,不僅僅是要有自己的見地。”
狄仁傑抬頭看了武則天一眼,發現她在認真聽,又接著說道:“幾十年前,魏徵勸誡太宗皇帝時說過一句話,叫做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太宗皇帝正是廣泛聽取了大臣們的意見,讓百官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這才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局面,陛下覺得梁王是不是虛懷納諫之人,上次他作為主帥,便搞了個全軍覆沒,說句不好聽的,萬一萬年後他做了天下之主,又會如何?”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武則天聽罷,嘆了口氣,說道:“也會他會改掉這個缺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