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慶三年春天,對于山|西的老百姓來說,是一個不好的年景。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老天爺不給大家好天氣。自從去年冬天起,山|西省的天氣就不是很好。剛進初冬就下了近二十天的暴雨,這是山|西近百年來難遇的奇景。山|西雖然不如陝|西、甘|肅那麼缺水,但是也很少在冬天下大雨。一年兩次的大汛期間有暴雨,其他的季節下雨都很少。可是隆慶二年初冬的這場雨不但下得奇怪,而且聲勢浩大。連綿不斷的雨勢,使當地的大家好像回到了黃梅天的時候。二十多天後雨終於停止了,大家來不及松一口氣,又開始下雪了。才短短兩天時間,氣溫下降了近十五度,也就是說直接由初秋的溫度變成了嚴冬的天氣。這一年大家準備不充分,有的老百姓來不及收拾莊稼,有的儲備糧食不夠注意,更有的來不及準備過冬用品。
風濕病、面板病、老年病等等好像約好的一樣,集體爆發出來。一些老百姓甚至於來不及去看大夫,就一個個倒下了。山|西官府還算反應夠快,馬上組織大夫和官方人員下鄉。發放藥物的同時,也發放應急物資,為的就是穩定大家的局面。當然這其中也有貪汙和挪用,為此官府也查出幾個大家反應激烈的違法之徒,或是財産充公,或是免職,或是下大獄,更有一個官員因此被殺了頭。
雖然大家一起努力,但是因為這個冬天,山|西依然死了不少人。幾乎村村有新墳,有些村子幾乎死了三分之一的人口。當時山|西上報中央朝廷,暴雨外加大雪,導致山|西老百姓上百萬人受災,十多萬人有不同程度的生活困境,近三萬人病倒,數千人不治身亡。其實山|西官府隱瞞了事實,他們不但沒有誇大,而且虛報了事實。據他們內部統計,有近十萬人病倒,有近兩萬人因為治療不當而死,更有一些人是得不到救治活活看著死去的。官府為了避免朝廷的責問,更是為了躲避罪責,所以騙了朝廷和皇帝。作為監視和監督山|西地方官員的巡風禦史,不是不清楚,也不是被地方官員全部收買了,而是他們得到了上級的暗示,這才沒有說出實話。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因為一個人,他就是朝廷內閣次輔高拱。
高拱原是山|西人,也·是剛剛登基的隆慶皇帝的老師。雖然隆慶皇帝名義上的太傅是內閣首輔徐階,但是大家都知道隆慶皇帝最相信的人就是這個皇帝真正的老師高拱。高拱的脾氣是出了名的不好,不但是一個暴脾氣,而且是一個撞了南牆也不回頭的人。嘉靖皇帝朱厚熜在世的時候,就給高拱取了一個外號叫“犟驢子”。自從內閣首輔嚴嵩倒臺之後,徐階成為了首輔,高拱和徐階之間的矛盾就成為了明朗化。雖然他們都是清流出身,都是反對嚴嵩為首的貪官一派的正義之士,但是高拱和徐階之間的立場有很大的區別。徐階認為要壯大自己之後,才可以和敵人正面決鬥,所以他在嚴嵩手下隱忍了近十年之久。高拱有點年輕人的沖動,他總覺得星星之火也可燎原。只要有正直之心,有不怕死的勇氣,前僕後繼之下,總有成功的時候。
但是當徐階成為首輔之後,高拱才真正感覺到實力的重要性。為了順利接班,成為下一任的首輔,為了成為一個可以全身而退的一代首輔,所以高拱也學徐階開始布控自己的勢力。山|西是高拱的老家,山|西巡撫和布政使又是高拱的弟子,當然也成為了高拱的根據地。禦史之所以不點破這個真相,就是因為他們的上級的上級就是高拱。高拱為了培養自己人,更是為了保護自己人,所以將一切所有對自己不利的訊息扼殺在起步階段。
但是誰也沒想到,嚴冬之後竟然又出事了。從正月起到三月底近四月初了,山|西竟然一點雨也不下。雖然山|西種的是麥子,不比南方水稻那麼需要水,但是不要下雨也是一個大問題。要老天也下雨的時候不下雨,不要他下雨的時候不但下暴雨而且下大雪。這麼大面積的旱災,在山|西這些年極為少見。一些依靠種地為生的老百姓,註定這一年生活不好過。
不過山|西不是其他省份,旱災雖然影響了一些人,但是對於全境來說,並沒有較大規模的混亂。因為山|西人的謹慎,也因為山|西人的生活態度,更因為山|西人的生活方式。自從有山|西人開始,一大串的評語跟著山|西人,什麼“小氣”、“摳門”、“會過日子”、“精打細算”等等。但是宋朝之後,山|西人又多了一個身份,這就是後世被大家津津樂道的“晉商”。山|西在春秋戰國的時候屬於晉國,所以山|西人總會把自己說成是晉人。“晉商”是中國古代商人的鼻祖,也是生意人轉變成真正的商人的轉折點。
“晉商”、“徽商”、“滇商”和“粵商”是四大商幫,“晉商”歷史最久,歷史最大,影響力也最大。勢力遍佈全國各地,甚至於當時的全國各地,當時有一句話叫“無晉不成商”。“徽商”是走商,走到哪裡,那裡就是“徽商”的地盤。“滇商”是四大商幫之中最弱的一個,但是他們因為茶馬古道還有銅礦、藥物原材料等等,成為了四大商幫之中最有潛力的一個。但是後來因為清政府的時候,法國人和英國人的侵入,直接導致商幫被破壞。“粵商”是販賣海鮮和珍貴的海珍珠的商幫。後來因為開了海禁,西洋人把他們國家的土特産帶到了廣|東。可是他們畢竟不是中國人,不懂也不會和中國人做生意。所以當地的廣|東商幫把他們的貨按照批發價買下來之後,再帶到全國各地區販賣。也就是說“粵商”是外國貨的中間商或者說是經銷商。
不過在隆慶年間的時候,除了“晉商”之外,其他的三個商幫還不成氣候。也就是說山|西人控制著全國近一半以上的商路和經濟。比起他們控制著的商機,山|西本地的一些收成,就不算什麼了。按照山|西人的習慣,收成好的年份,在家種地的人多一點,收成不好的年份,出去做生意的人多一點。本地的收成不好,不代表其他地方的收成不好。大不了在經商的過程中,購買多一點的外地糧食回家,不但上交了朝廷要的稅收,也可以為家人多準備一些過冬的物資。經歷了去年的嚴冬之後,山|西人加強了對過冬的準備,家家戶戶決定提前做好換季準備。
雖然山|西人不差錢,雖然山|西人不靠天吃飯,但是旱災依然令大家不高興。特別是一些靠種地過日子的老農民們,他們過慣了靠天吃飯的日子,一旦遇上壞天氣總會有怨言。老人家愛嘮叨,年輕人就容易火大,這樣一來打架鬥毆的事情就多了。一些人手腳管不住,不但愛打架而且容易控制不住力道,這就會發生惡性事件。
這不,平|遙縣衙又來一批老百姓。他們幾乎人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傷勢,但是都不算太嚴重,至少他們都可以自己走著來縣衙。可是他們都很激動,他們明顯分為兩派,相互指責對方的不是。大家情緒激動之下,大有再在縣衙再打一場的可能性。可是縣衙的人好像見怪不怪一樣,不但不阻攔而且也不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