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大量的自媒體為了吸引流量開始炮製帶有“震驚性”、“驚悚性”、“傳播性”的文章。
這些文章大多是斷章取與,甚至不乏不實資訊。
中老年朋友是最為集中的受害者,父母有沒有給你發過那種標題帶有:
“突發,可怕真相!”
“大丑聞,驚呆了!”
“據說越早看越好!趕緊開啟看看!”
“強烈建議收藏,否則就……”
“一聲嘆息……”
這類的文章,另外還有一些“群聊集合”轉發。
黃羶腥,負面醜聞,恐嚇性醫療健康知識,是這類文章的主要“賣點”。
使用者也會因為獵奇心理,不明真相等原因,被這些文章吸引,帶來大量的流量。
對於平臺來說,流量至關重要,所以他們也對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甚至,在公眾賬號的內部評級上,流量作為評級的關鍵指標,進一步助長這種內容的成長。
資本在金錢的驅動下,會“良心發現”做正確引導麼?想多了。
如果,這些內容沒有監管。
未來這種內容的佔比會越來越高,而且其內容會越來越離譜。
另外,還有個人隱私。
隨著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個人資訊會被資料化,線上化。
擁有這些資料的企業,都會對著資本講大資料的故事。
有沒有接到過各種推銷電話,讓你買東西就算了,還有安利你借錢的,甚至有詐騙的。
他們確切的知道你的經濟狀況,甚至知道你在什麼平臺買了什麼東西。
有沒有想過,資料哪裡來的?
如果沒有監管,阻止企業為了謀求利益濫用個人資料,這根本就是一發不可收拾的事情。
而科技的發展能讓資料更豐富,篩選更精確,甚至能讓人按照它的“安排”行事。
有沒有體驗過抖音刷著停不下來,按照各種“個性化”推薦買一些本來沒想採購的東西,有沒有發現自己閱讀的文章口味一致性越來越高,有沒有發現審美和消費好像被什麼影響了?
科技和資本兩架馬車,正在影響人類的消費觀、喜好甚至是價值觀。
而這兩架馬車又很難拆開,沒有錢很難發展技術,技術不放在市場上大規模應用很難驗證和提高。
人類技術發展的驅動力是“為愛發電”麼?
這種情況當然也有,但更多的是利益驅動!
資本從來不在乎我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它只關注,你有沒有成為“它想要的樣子”。
監管,算是人文保護的最後一道防線。
這還僅僅是直接面向使用者的“控制”。
當這些技術和資本用在了機器上呢?那就不僅僅是人文的影響了。
喜歡成為首富從吐槽開始請大家收藏:()成為首富從吐槽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