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並不是一個國家的政策問題。
從根源上來說,這是科技進步與人文之間的矛盾。”
肖剛抬起頭,他頭一次聽到這個說法,很有興致:
“哦?怎麼說?”
曹深道:
“進入網際網路時代以來,整個資訊產業發展太快了。
大量的資訊充斥在網際網路上,這相當於給民眾開啟了新世界的大門。
一方面,資訊的數量和透明度顯著增加。
另一方面,資訊的偽劣性,難辨認性和可被利用性也極大加強。
這個時期,原有的行政管理方式已經很難跟上資訊大爆炸的速度。
所以,監管明顯是落後於資訊科技發展速度的。
這就導致,現在的監管是問題出現後才想策略去打補丁。
而不是像以前一樣,都有提前的預設和框架。
這種打補丁的方式,很容易讓人陡然間感覺到‘被監管’了。
產生一種,明明以前有,以前可以,怎麼突然就‘一刀切’了的感覺。
但事實上,本來就不應該有,只是監管滯後了導致明顯的反差而已。
但這個問題,其實是很難解決的。
技術和資訊發展的速度,已經很難讓人預判。
就拿創業來說,今年共享經濟很火,明年火什麼,後年又創新了什麼,那是很難說得準的。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這些創新會帶來什麼問題,怎麼提前保障就更無從談起。
現在是技術在拉著監管跑,監管至少還能跟在後面跑。
以後呢?技術本身,有的是線性的,還算能夠預判。
但有的技術不是線性發展的,況且即便是線性發展的技術也會有量變到質變的結果。
將來,也許有一天。
技術的發展就像脫韁的野馬,監管如果不能一直緊跟,就再也拉不住了。
技術的發展很難預判和管理。那麼監管就只能走另外一條容易管理的路,管搞技術的企業,管搞技術的人。
我們表面上看,這是監管。
但監管說到底,本質上是一種人文保護。
監管不僅是對技術應用的控制,也是對資本的一種限制。”
技術本來就是一頭猛獸,資本更是貪婪,若是這裡面沒有監管的韁繩,結果會是極其糟糕的。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
最早,網路媒體釋出新聞是需要許可證的,記者上崗需要有“記者證”。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新聞的“真實性”和報道的“基調”。
但自從有“公眾賬號”自媒體這個東西以來,自媒體不受“網路新聞媒體”的約束,但卻能製造“新聞媒體”的內容。
有流量才能變現,才能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