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冷門的詩人完全沒有印象啊,夠狠的。
不少觀眾都拿出手機想要搜尋一下,可又搞不明白是哪個姚哪個合,只能抬頭等著答案。
答案就恰巧從少年得到口中吐出。
“送邢郎中赴太原。”少年淡然開口,一個詩名說出,不再多說一個字。
“三,二,一——答案分析完畢,第二題,回答正確。”
又是這麼快?
這麼偏門的詩都知道,還很熟悉地脫口而出,這個年輕人有兩把刷子啊。
隨著蘇白的回答,幾乎所有的觀眾都抬起了頭,一些聊天或刷著手機等待著的選手和工作人員也不禁看了過來。
電腦的機械音又一次響起:“第三題,請問‘棨戟遙臨’,一句出自哪一年?”
聽到這樣一道題,觀眾席中有嘆息的聲音響起,圍觀者們紛紛為臺上的少年點蠟。
問年份,這大概是詩詞歌賦類別最超常最變態的一類題目了。
類似的題目還有,問作詩的地點,問作者當時的官職,問一篇遊記的同遊者,問一篇悼文的哀悼者等等。
這類題目,打的是詩詞歌賦的名號,卻問到時間地點,明擺著就是難為人。但不知道是系統故意設計還是湊巧了,每當有人答題答道四五道的時候,總會冒出一道這樣的題目,將答題者難住。
可能這個少年的回答太流暢了,第二道題就出地很偏,第三道題就出現了變態題目。
真是可惜了啊……
聚光燈下的少年卻還是淡淡的表情,他開口道:“公元六七五年。”
“三,二,一——答案分析完畢,第三題,回答正確。”
觀眾們紛紛露出驚詫的神色。
一道題是運氣,兩道題是好運氣,但連著三道難題就可以說是水平了。
可真的會有這種人,背古文的同時連時間這種細節都記得清楚麼?這水平也太高了吧?
或者說,他只是湊巧,湊巧記住了這個年份,所以才知道的麼?
臺上的少年很快用實際行動回答了他們。
“第四題,請說出……”
“等一下,”少年舉手打斷了電子音。
負責出題的ai很人性化地停頓下來,螢幕中出現了一個女機器人的形象:“蘇白先生請說”
“是這樣的。”
一直靦腆的問什麼答什麼的少年,忽然開啟了話匣子。
他字正腔圓道:“棨戟遙臨一句出自《滕王閣序》首段,‘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宇文新州之懿範,襜帷暫駐’一句。公元675年即唐高宗上元二年,閻伯嶼為洪州牧,為慶滕王閣新修而成,宴群僚於閣上,王勃省父過此,即席而作《滕王閣序》。”
螢幕中的ai點頭:“是的,請問蘇白先生您有什麼問題麼?”
少年不急不緩繼續道:“《滕王閣序》全稱《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亦名《滕王閣詩序》,名字雖為詩序,但這篇文章是一篇駢體序文,並不屬於詩詞歌賦的範疇。”
從上臺開始就垂首而立的少年緩緩抬頭,和螢幕中的ai對視。
“ai,你出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