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教誨,學生必銘記在心!”易子軒恭敬地行了一禮。
慕知淺坦然受之,道:“男兒有志氣,是好事,正所謂有志者,事竟成,倘若沒有志向,終究會一事無成。然則——”
“修行之事,艱難無比,講究財、侶、法、地!唯有四者兼具,方能勇往直前。”
“若說財,有巢村雖傳承久遠,歷史悠久,但並無深厚底蘊,老師又身無長物,財之一道於你並無助益。”
“若說侶,你修煉家傳玄功,本應由汝父指導,只是事違人願,老師雖才疏學淺,但想來也能為你解疑答惑,望你莫要嫌棄。”
易子軒連稱不敢。
慕知淺接著道:“若說法,憑你如今之修為,便可見易家玄功之精妙,可謂高深莫測,老師並非劍道中人,不敢說指教,只能與你探討一二。”
“至於地,今日先不談,待過上幾日,必見分曉,到那時,財之一道或許亦有轉機。”
易子軒雖覺得好奇,但既然先生這麼說了,想必有他的道理,無需多問。
“子軒,你覺得自己如今的實力在道基境中如何?”慕知淺問道。
“這……”易子軒本來想說應該還算不錯,可一想到自己所修煉的滄月星海訣,便鬼使神差地回道:“微不足道,不值一提。”
“雖不中,亦不遠矣。”
慕知淺長嘆一聲,道:“道基境雖有小成,大成,小圓滿,大圓滿之分,但追根究底,不過是一身氣血之力和精神意志有所差距,或者說,三鼎之力,精神化念,是突破識藏境最低的門檻,以此成為的神通者也是最弱的那種,基本上沒有突破成為真人的可能。”
易子軒面露驚疑之色,道:“先生是說,村長還有雷肅他們幾個都是這種最弱的神通者嗎?”
“沒錯。”
聞言,易子軒顯得有些失落,因為即便是最弱的神通者,他也不是一合之敵,不過很快,他就明白了慕知淺話中的真意,“先生,那照您的意思,道基境有許多人都能突破三鼎,達至更高境界?”
“只以小成,大成,小圓滿和大圓滿來判定道基境的修為和戰力,畢竟有所偏頗,所以,真正評判道基境戰力的,是靠所能凝聚的氣血之鼎的數量。氣血之鼎,以氣血為本,精神操控,元力為輔,最能體現一個修士的全面戰力。南雨道外有許許多多資質不俗的修士,一般也只能凝聚四鼎或五鼎,此後,他們便會考慮沉澱積累,搜尋靈丹妙藥,破入識藏境,成為其中不弱的存在。”
慕知淺進一步解釋,道:“能夠凝聚六尊氣血之鼎的人已經算得上是此境中的佼佼者,至於能凝聚七鼎那必然是少見的天才,一道之地都難尋,不懼最弱的神通者,至於能出現八鼎的人自然是罕見的天賦異稟之輩,老師在外遊歷多年,也只是有所耳聞,可謂鳳毛麟角。而凝聚九鼎之人,實為蓋世天驕,一般只在古籍記載的傳說當中,現實中一旦出現,必然是天縱神資,同階無敵,足與識藏境中的強者搏殺而不落下風。”
易子軒認真聽著,原來他現在就可以考慮衝關了,藉此破入更高的境界,但是,他顯然不會這麼選擇。
道基境是修行道路中的第一境,其地位之重要,難以想象,每凝聚一尊氣血之鼎,潛能就多開啟一部分,戰力倍增,不達到自身資質的極限,易子軒絕對不會貿然突破。
即便達到了極限,他也要堅持下去,突破極限,成為道基至強。
“先生,你覺得一位尊者在道基境時能夠凝聚幾尊氣血之鼎?”易子軒問道。
慕知淺沉吟片刻,估測道:“九鼎不敢說,但想來八鼎是有的。”
易子軒點了點頭,沒說什麼,而慕知淺也沒有問他,而是接著道:“所以,子軒,光是道基境,你要走的路還很長。”
“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道基境所修的是十二正經與八大奇脈,倘若對身體經脈沒有細緻入微的瞭解,任何一個疏忽都會導致境界不前,唯有對每一條經脈的每一寸情況都瞭然於胸,才能走的更遠。”
易子軒正襟危坐,認真道:“還請先生賜教。”
慕知淺躊躇片刻,好似在想如何用更為簡單的方法,好讓易子軒更易理解。直到略微思索之後,才抬起右掌,虛握成爪形,往前方一拉。
“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