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了頓,于謙又說:“其實有時候我也想先生能一直留在大明,這樣大明就永遠不會走下坡路了,只是……
終是苦了先生。”
李青搖頭苦笑,“苦不苦我都得受著,這是我的命。”
抿了口酒,“其實你也不要把我想得多厲害,按照歷史發展週期,大明遲早會走下坡路的,我也無法阻止,我能做的,也只有盡力而為罷了。”
“我相信先生。”于謙說。
李青好笑道:“我自己都沒信心。”
于謙認真道:“我相信先生會竭盡全力,也相信先生能做到。”
“那麼遠的事誰說得清啊?唉……!”李青搖頭嘆道,“我只能保證大明不會真正意義上亡國,哪怕它真到了積重難返,不得不亡的時候,我也會想辦法讓它破繭重生。”
“先生慎言。”于謙忙道,“這可是大逆之言。”
李青笑笑,“好了,我不說就是了,來,喝酒。”
……
朝局恢復了平靜,沒人再挑刺兒了。
連動亂這樣的法子都用了,他們已經黔驢技窮,儘管不服,但無可奈何。
不過君臣之間的關係,仍是很僵。
朱祁鎮也不在意,反正他的目的已經初步達到,這一改制的第一仗他打贏了。
贏了的人,總是特別大度。
至於群臣的態度,無所謂。
他要的是實惠。
小年,王驥傳來軍報,明軍已經挽回頹勢,正在逐步反攻。
朱祁鎮接到軍報,開心異常,命五千錦衣衛、東廠番子,押送吃穿之物犒賞三軍。
將士在外賣命,又逢過年,不能寒了人心。
過了年就能重開貿易了,朱祁鎮也不在乎這些了,上次在江浙搜刮的二十萬匹絲綢,年後就能賣上大把銀子。
正統九年,大年初一。
又是臣子拜年,皇帝發紅包的日子。
但來拜年的臣子,僅有三分之一,其他人都以五花八門的理由沒來。
朱祁鎮心頭震怒,但沒爆發。
麓川的亂子還沒平,他不想節外生枝,但這個賬他記下了。
早晚有天,他得找回場子。
李青領了紅包,回到家做了好大一桌子菜,幻想著師父能來,但老頭子終究還是沒來。
於是,他吃了三天剩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