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頂和兩面側牆之間的三角形,也用蘆葦釘上,這時只要把編好的蘆葦簾子修剪成三角形就行了。
蘆葦窩棚透氣通風又能抵擋風雪,做儲物空間是非常合適的。
窩棚都建好了,當然沒有讓它空著一半的道理。何田打算把新窩棚也裝上滿滿的幹草。
常言道,有備無患。可是在森林裡,好像永遠沒人能做好萬全的準備。
要是今年的冬季來得特別早,第一場雪之後,所有的草都會變成爛泥。
冬天可能來得早,春天可能遲到。六月還在下雪的年頭也並不罕見。
趁著天氣一直晴好,也可以開始做陶器了。
何田和易弦用一個四輪小板車把裝著陶土的木箱拉到一個窩棚邊。
這個窩棚的設計和其他的不太一樣,它比一般窩棚大了很多,門兩側的兩面牆可以完全地開啟。
這兩面牆的牆體是用劈成片的蘆葦編成的席子做的。葦席的四邊釘上兩指寬的竹片,再從中間豎直釘一條竹片,這兩塊再分別釘一個x,這樣,本來不算太結實的葦席就被牢牢固定住了。
牆體兩側和下方的竹片都打了孔,穿上繩子就可以固定在兩側的木框上,要開啟牆時,解開繩子,用竹竿撐起牆面,窩棚立刻就變成了一個亮堂的大棚子。
做陶器的那些工具全都擺在這裡。這裡,其實是陶器工坊。
由於多年未用,工具上面蓋著草簾子,工坊裡到處是灰塵蛛網,角落裡的一個捕鼠籠裡還有隻不知什麼時候慘死的幹癟松鼠。
打掃一番後,易弦取來兩桶水,倒進牆角的兩個水缸裡。
裝陶土的木箱也搬進窩棚裡,在一隻擦淨的空水缸上放上一個孔洞只比小米大一點的篩子,取出一些陶土,再次淘洗。
這時的黏土已經由剛挖出來時的棕黑色變成了土黃色,十分細膩。
在一個竹匾上放一塊粗布,把淘好的陶土倒在上面,擠壓出水分,放進一個小木桶裡備用。
何田家的大部分陶器是用模件做的。
模件是燒制好的陶做成的,用草繩捆著堆成一堆。有用來做盤子的,也有做碗和水杯水盆的。每種模件都有好多個。
陶鍋也可以用做水盆的模件做,只要倒好模後再在盆子兩側加兩個耳朵,那就是鍋子了,鍋蓋就更簡單了,把陶盤翻過來,底上粘一個手柄就行了。
看起來很容易,但操作起來並非如此。
比如做陶碗,模件有三塊,底部一塊是個倒扣的碗狀,有三個足,中間有個小孔,然後是兩個對稱的模件,和起來像是一個從中切成兩半的碗,合攏之後中間是一大一小兩個圓孔,倒扣在底部模件上,要從底部的三足之間各穿一條皮繩,在頂部系緊,模件才扣越嚴,泥漿倒入之後,成形的碗才會完整。
和好的泥漿也要稀稠合適,太稀了,泥漿很快全都流走了,陶坯無法成型,如果太稠了,又流不到最底部就變幹了。
工坊中有幾張特別長又特別細的木板凳,是用來放做好的陶坯的。
模件綁緊之後,在兩條板凳間放上一個平平的木板,把模件擺在上面,木板中間有幾道凹槽,便於多餘的泥漿流出來。
裝泥漿的小木桶一側安了一個v型的竹嘴,泥漿從這裡倒出來,倒進模件上方較大的那個孔,倒的時候速度要均勻,不然會産生很多氣泡,這樣的陶坯一燒就會裂。
等泥漿從模件上方的另一個小孔冒出來時,就說明模件內部的空間被填滿了。這時就可以接著倒一個模件了。
倒好的陶坯,通常等上十幾二十分鐘就可以解開模件取出來了。
只要陶坯完整,沒有哪裡缺一塊,或是有大氣泡,就算倒模成功了。
用泥漿倒模做出的陶坯通常會在模件連線的縫隙處留下一條稜,這個,和其他的小瑕疵都可以慢慢修改,因為陶坯需要好幾天的時間才能完全幹透,等它們稍微幹一些,不會因為輕輕一捏就變形了,就可以竹子削成的各種工具刮、削、磨、切,甚至大刀闊斧地修改,想雕刻出花紋也行,想在上面黏上一些陶土做的裝飾物也行。
何田小時候,最喜歡把樹葉、花朵拓在陶坯上。
在陶坯還很柔軟的時候,你還可以稍微改變它的形狀。易弦被救回來,他剛醒來時看到那個瓶口扭曲的花瓶,就是這麼做出來的。
除了利用模件倒模,何田家也有拉坯器。可以完全用手工製作一件陶器,當然,比起倒模就費時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