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這一點的四民代表一片掌聲。
雖然事實上他們已經決定了一次皇位的歸屬,但那其實並沒有真正的制度依據。
他們廢黜朱慈烺,立坤興公主為女皇僅僅是依靠楊慶撐腰,但四民大會的職權範圍並不包括廢立,而女皇陛下的盟約,則從制度上賦予了四民大會的皇位決定權。至於女皇的小心思並不重要,反正她和楊慶活著的時候肯定不會有這種事情,就算四民大會真正決定皇位歸屬,那也得是在楊慶死了以後。但如果楊慶死了,這項制度就真正管用了,過幾十年上百年後四民大會真正完善起來,沒有楊慶這樣的強人壓著,四民大會就可以真正壓制皇權。
這是好事!
無論哪一階層都夢寐以求的好事。
“陛下,是否起草一份書面的東西?”
王夫之小心翼翼地問。
“可以!”
女皇陛下說道。
她還不知道自己其實是給後代挖了個坑,或許知道也不在意,畢竟她先得解決自己兒子繼承皇位的合法性問題,她繼承皇位是因為她姓朱,但她兒子不可能姓朱。再說皇帝這東西都是兵強馬壯者為之,只要牢牢控制軍權,財權,四民大會又能如何?
至於楊慶當然知道,但楊慶覺得沒必要提醒自己未婚妻。
他並不在意以後的事。
因為他有太長的時間可以解決所有問題,他現在才三十,以他目前的體格活到一百三十都毫無壓力,估計他能把自己的兒子都熬死。他是沒準備當皇帝的,計劃就是女皇駕崩之後由他們的兒子繼承,然後他繼續當事實上的太上皇,給自己的兒子保駕護航。那麼就根本不需要在意這些細枝末節的東西,如果有一天他真得壽終正寢了,那麼這樣一個制度對國家人民來說就是好事了。英國人已經用這樣的程式,證明了這種漸進的方式副作用最小,而他那堪比烏龜的壽命足夠保證在有生之年完成這個國家的徹底改造。
所以他不在乎目前的。
他想改以後有的是時間,現在只是女皇陛下有點迫不及待而已。
很快盟約起草完成。
女皇陛下隨意地看了看,然後毫不猶豫地在上面簽名。
這時候玉璽也已經拿來。
作為女皇身邊官員的楚國公緊接著為盟約蓋章,大明的事實上皇位繼承法就這樣誕生,從此皇帝繼承人由四民大會決定。理論上仍舊儘量從朱家後代裡選,但如果朱家後代裡沒有合適的,那麼就向外戚中選,畢竟外戚後代裡也有朱家血脈。
但仍舊僅限於男性。
女皇這個是屬於特例。
首先建奴入侵迫在眉睫,不能讓皇位長時間空缺,畢竟這是要面臨戰爭威脅了,其次她的兄弟都在李自成那裡,而李自成事實上也參與了針對楚公的計劃,所以他會不會和多爾袞聯手目前仍舊不得而知。在這種情況下不能再給他一次奉天子入南都的機會,上次他就是擁立朱慈烺,然後帶著朱慈烺挾天子以令諸侯八十萬大軍下江南的。這一次再不迅速讓女皇登基,說不定他會帶著新皇帝,和多爾袞及張獻忠等人聯手入侵,而擁立女皇先絕了他再次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可能。
當然,李自成真想入侵還是會立定王然後討伐江南的。
但是……
這又不是當年。
大明四十萬陸軍枕戈待旦呢!
說白了上述都是藉口,誰都知道李自成不會那麼傻,包括多爾袞南侵也是扯淡,誰都知道這時候只有明軍主動揍別人,絕對沒有誰會不知死活撩撥這四十萬虎狼之師。但總要有一個藉口拿來使用,以表明現在情況特殊,只能特事特辦,畢竟一個女皇還是有些過於突然了。事實上以這時候的資訊傳遞速度,估計一些偏遠的地方根本沒想過會有女皇呢!
有報紙也不行。
就是有電報都未必能在半個月把南京的訊息傳到所有縣呢,而從最初遊行喊出女皇的口號到現在也僅僅過去半個月。
盟約簽完緊接著所有人轉移陣地前往皇宮奉天殿,在這座皇宮正殿舉行登基儀式,這個儀式就沒那麼麻煩了,無非文武百官,隨同而來的四民代表一起朝拜一下。特別之處在於開放奉天殿,允許老百姓到奉天殿周圍廣場上旁觀登基儀式,以作為女皇登基的見證。剩下其實還應該有祭天的,但此時已經距離冬至沒多少天了,等到冬至一起就行,這種祭天都得做些準備的。
另外還有年號。
這個也得花點時間想。
正好也快到春節了,暫時先用著龍興的年號,這種事情除非篡位換朝代,否則都是拖到正月初一才算正式改元。
總之至此大明女皇正式登基並昭告天下。
大明進入女皇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