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什方,武週年間短暫任宰相,十分受皇帝武則天尊敬,與一位老尼和一位老胡人,被皇帝認為有預見未來和長生不老的能力,被賜姓武姓。
陸元方,字希仲,吳郡吳縣人,唐朝宰相,豫章縣尉陸玄之的兒子。舉明經進士,候補三水縣尉,透過制科考試,授渭南縣尉,遷監察御史,奉命安撫嶺外。武則天即位後,拜殿中侍御史、中書舍人,擔任門下侍郎、鳳平章事,成為宰相。依附於宰執李昭德,貶為綏州刺史,政績優異,入為兵吏二部侍郎,選拔大量人才,二度拜相,遷太子右庶子、尚書左丞。
喬知之,字知之,同州馮翊人,唐朝大臣,唐高祖李淵外孫,同州刺史喬師望的兒子。早年隱居,以文詞知名,武后臨朝時期,參軍討伐同羅、僕固、契丹,頗有平邊壯志,出任右補闕,累遷尚書左司郎中。後來,受到魏王武承嗣栽害,坐罪處死,所著文集二十卷,收錄於《舊唐書·經籍志》,傳於後世。
傅遊藝,衛州汲人,任合宮主簿、左肅政臺侍御史,上書稱則天符瑞,合當皇帝,率百姓詣闕,勸則天改唐為周。數月後加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朝散大夫,鸞臺侍郎。改唐為周之後,賜姓武氏,又加銀青光祿大夫,改司禮少卿。一歲之間,自九品至三品,服歷青、綠、朱、紫,時人謂之四時仕宦。其年,夢登湛露殿,事發下獄,自殺。遊藝當政,誣殺李唐宗室,又建議則天發六道使按察不軌,雖死仍行之,為害深遠。
索元禮,胡人,為武則天時酷吏,武則天臨朝後,擬廢除異己,他承旨上書告密,擢為遊擊將軍。派他在洛州設定機構,審理“謀反者”,並對謀反者施行各種酷刑,還令受刑人廣泛牽涉無辜,使被陷害而致死者多達數千人,而他則大受武則天之賞賜。於是長安縣人周興、萬年縣人來俊臣等人仿效他,製造極為嚴重的恐怖氣氛,後武則天為平除這一民憤卻又將他逮捕治罪。
張光輔,長安人,唐朝大臣,被擢升為宰相,參與征討越王李貞的叛亂。期間,張光輔縱容將士趁機暴斂,殺降冒功,受到新任豫州刺史狄仁傑的抵制和譴責。張光輔因此懷恨並彈劾了狄仁傑,使其貶官,罪臣徐敬真、張嗣明為保性命而胡亂牽連其他大臣,張光輔被其誣陷為東征平叛時心懷兩端,不久後被處死。
張錫,字奉孝,貝州武城人,張文琮之子,張戩之弟,武則天時為鳳閣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周允元,字汝良,汝南郡安城縣人,唐朝武周時期宰相。二十歲,考中進士,累遷御史中丞,得到皇太后武則天提拔,授檢校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成為實質宰相。聯合司刑少卿皇甫文備上疏彈劾五位宰相豆盧欽望、韋巨源、杜景儉、蘇味道和陸元方附會於權相李昭德,未能匡正朝政得失,導致五位宰相都被貶為刺史。
範履冰,本名範裳,字始凝,懷州河內人,唐朝時期宰相,太子少保範千興之子。起家周王李元方戶曹參軍,仕途不順,高宗時期,入宮修撰經典,選為“北門學士”,授門下侍郎,遷吏部侍郎,拜兵部尚書、同平章事,兼修國史,時稱良相。武周元年,坐罪下獄,為酷吏迫害致死,中宗復位,追贈左僕射。
侯思止,雍州醴泉縣人,唐朝武週年間酷吏。出身貧窮,靠賣餅為業,充當恆州參軍高元禮的家僕,參與誣告恆州刺史裴貞聯合舒王李元名謀反,得到武則天任用,授遊擊將軍,累遷侍御史。期間,羅織罪名,陷害宗室大臣,製造了多起冤假錯案,侯思止不顧武則天禁令,濫用絲綢,遭到宰相李昭德審查,坐罪杖殺。
郭正一,字正一,定州鼓城縣人,出身中山郭氏。貞觀年間,進士及第,歷任弘文館學士,遷中書舍人,高宗即位,遷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冊封潁川縣男。武后稱制,授國子祭酒,遷檢校陝州刺史,受酷吏周興誣陷,坐罪處死。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郭待舉,字待舉,許州潁川人,唐朝宰相,南陽太守郭處範的兒子,出身太原郭氏潁川支族。進士及第,累遷黃門侍郎,加任同平章事,位列宰相,兼任太子右庶子,教導太子李顯。上書營救宰相裴炎,遷太子左庶子、吏部侍郎,貶為嶽州刺史,不知所終,神龍革命後,追贈侍中。
房融,武周時期宰相,授以正諫大夫、同平章事。唐中宗發動政變,誅殺二張,逼迫武則天退位,恢復唐朝國號和統治,由於親附張易之兄弟,坐罪流放欽州,死於高州。
鄧玄挺,字固,雍州藍田人,武周時期的天官侍郎,歷任灃壽晉華等州刺史、麟臺監等職,是道王李元慶之子鄱陽公李諲的岳丈,又與蔣王之子汝南王李煒相善,武則天誅殺唐朝宗室,李煒、李諲等人被殺,鄧玄挺與弟兵部侍郎鄧玄機也一同被殺,唐中宗即位後,追贈豫州刺史。
樂思晦,武周時同鳳閣鸞臺三品,樂彥瑋子。由鸞臺侍郎,兼檢校天官尚書、同鳳閣鸞臺三品,為酷吏來俊臣誣陷殺害。
格輔元,政治家,汴州浚儀人,格輔元考中明經科,屢經升遷官至御史中丞,後因反對立武承嗣為太子被誅。
杜景儉,本名元方,或作杜景佺,河北道冀州武邑縣人。少舉明經,累除殿中侍御史,益州錄事參軍,入為司賓主簿,轉司刑丞,遷司刑卿。復拜鳳閣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出為幷州長史,卒於道,贈相州刺史。
袁智弘,河東人,被武則天任命為秋官尚書、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各其他宰相李遊道、王璿、崔神基、李元素還有孔思元、任令輝被酷吏王弘義誣陷,一起流放到嶺南,孫子袁瀚曾任御史中丞。
徐彥伯,名洪,以字行,兗州瑕丘人,七歲能為文,對策高第。調永壽尉,蒲州司兵參軍。時司戶韋暠善判,司士李亙工書,而彥伯屬辭,稱河東三絕。屢遷給事中,預修《三教珠英》。由宗正卿出為齊州刺史,移蒲州,擢修文館學士、工部侍郎,歷太子賓客卒。
萬國俊,洛陽人,武周酷吏。與來俊臣同撰《羅織經》,專事陷害無辜,從司刑評事升為判官。攝左臺臨察御史,常與來俊臣共同治獄,奉武則天命至廣州,查問流人陰謀叛逆事,他殺三百餘人,以“若不推究,為變不遙”上奏,因得升任朝散大夫、肅政臺侍御史。
蔣儼,常州義興人,考中明經科,任右屯衛兵曹參軍。出使高麗遭到囚禁,高麗平定後得以返回,後升任會州刺史。兩次遷任後為殿中少監,又升任蒲州刺史,後轉任右衛大將軍,封義興縣子,以太子詹事退休。
騫味道,蘭州金城縣人,唐朝時期大臣,孔子弟子閔子騫後代。考中進士後,拜為考功員外郎、知貢舉,遷戶部郎中。受命審理宰相裴炎謀反一案,拜為檢校內史,成為宰相。參與諸王反武活動,坐罪被殺。
史務滋,字型乾,又字樹德,武則天稱帝,任左納言,武后命史務滋等十人分開巡行天下,意為考察各地的地方官,侍御史來子詢,誣陷雅州刺史劉行業與朝中尚衣奉御劉行感兄弟謀反,詔令務滋與來俊臣同審查此事,史務滋根據實際情況,如實說明劉家兄弟沒有謀反的事情,而來俊臣就向武則天奏本,指控史務滋與劉行業兄弟親密,掩蓋其謀反的罪行,武后聽後,就命來俊臣來審查史務滋和劉行業兄弟,史務滋得知後,大驚,知來俊臣有陷害自己之心,一定會使用各種刑具,他怕遭誣陷,為保全清白之身,保住名節,不受恥辱,當晚自盡在家中。武后得知,是冤屈了史務滋,對其族人在朝為官的沒有牽連查辦,反而加官進爵,調往各地鎮守,以免再被別人陷害,史務滋是歷史上在“相位”上最短的一個丞相。從拜相到自盡總共不到5個月,由於他的剛直,也是歷代丞相為保全名節而自盡的唯一的一個丞相。
孫過庭,名虔禮,以字行,杭州富陽人,一作陳留人,唐代書法家、書法理論家。著《書譜》2卷,已佚,今存《書譜序》,分溯源流、辨書體、評名跡、述筆法、誡學者、傷知音6部分,文思縝密,言簡意深,在古代書法理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其中許多論點,如學書三階段、創作中的五乖五合等,至今仍有意義,有墨跡《書譜》傳世。
沈南璆,武則天的面首,本為侍御醫,被武則天看中,成為薛懷義後又一得寵的男侍。薛懷義恩寵漸衰,因嫉妒聖眷正濃的沈南璆,一氣之下燒燬明堂、天堂。
馮元常,相州安陽人,北齊尚書右僕射馮子琮的曾孫,隋贈昌黎郡公馮慈明之侄孫。祖父馮慈讓是馮慈明之幼弟,父馮摁。舉明經及第,歷任監察御史、劍南道巡察使、尚書左丞等職,深得唐高宗信賴,後因反對武則天擅權被貶,出為隴州刺史、眉州刺史、廣州都督等職。因遭武則天忌恨,擔任地方官期間累建大功而不得封賞,最後被酷吏周興構陷下獄害死,唐中宗即位後,為其平反昭雪,旌表其家,於其門大字題名曰:“忠臣之門”。
孫元亨,唐朝大臣,任檢校夏官侍郎的孫元亨被任命為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明堂縣尉吉頊、合宮縣尉來俊臣密告箕州刺史劉思禮、洛州錄事參軍綦連耀、鳳閣舍人王勮謀反。河內王武懿宗命劉思禮牽連朝廷官員,說這樣可以免死,劉思禮誣告鳳閣侍郎同平章事李元素、孫元亨、知天官侍郎事石抱忠、劉奇、給事中周譒及王勮的哥哥涇州刺史王勔、弟弟監察御史王助等,共三十六家,全被滅族。
喜歡史事講將2隋唐五代請大家收藏:()史事講將2隋唐五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