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山第一閣透過,蕭遠第四次接受聖光洗禮,然後踏入第二山第二閣。
蕭遠緩緩走了上去,只見那閣中突然閃現著“農”——一個金光閃閃的大字,而後閣中青色石板發出金色的小字:黃土高原,低山丘陵為何高產?
蕭遠一臉懵逼,心道這不是小學的地理題嗎?難道還有別人也穿越了?“算了,就不想這麼多了。我還是老老實實的回答問題。多上書山算了。”
黃土高原為何高產?
蕭遠緩緩拔起筆,沾染了濃墨,寫道:
 1自然原因:黃土土質疏鬆、垂直節理髮育;季風氣候,降水集中,多暴雨。
 2人為原因:植被的破壞;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開礦。
蕭遠想了想,還可以做一些補充和完善。便又寫道:
治理的措施:壓縮農業用地,,擴大林、草種植面積;植樹造林;小流域綜合治理(典例:甘肅南小河溝。(南方丘陵山區產生原因:農村生活用能短缺。
整治措施:發展立體農業。解決農民生活用能問題(大力推廣生活用煤;進行爐灶的技術革新;大辦沼氣和營造速生薪炭林。
很不幸,那位老者又浮現了,撫須所問:“你怎能想出這種解決方法?”
“其實早有聖人提出此言。”蕭遠收起了筆,提起了硯。
“哦,說起來聽聽?”
“堯舜時代,中國已經開始興修水利,當時人們已經懂得和利用水利來發展農業,灌溉田園,《尚書》中便記載有鯀和禹治水。經過禹平水土之後,中國經濟進入農業時代,其後歷經治地理,使全國各地均享河渠灌溉之利。周禮記載說:“夫間有遂,十夫有溝,百夫有洫,千夫有澮,萬夫有川。遂注入溝,溝注入
洫,洫注入澮,澮注入 I|。故田畝之水有所歸焉。“這說明當時的灌溉排水系統發達,百姓得利。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對水利與農業的關係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管子》一書中強調主管農業的官吏必須承擔起興修水利的職責,“使時水雖過度,無害於五穀,歲雖兇早,有所粉獲”。這時的人們也已經學會興修大型的專門灌溉工程。根據史籍的記載,魏國的西門豹和史起的漳水渠,秦國的修建的鄭
國渠,都是當時的名渠,灌溉面積達數萬頃。《水經注》記載說:“秦昭王使李冰為蜀守,開CD兩江,溉田萬頃。”這裡寫的是李冰父子修築水一事。”
然後蕭遠又和那老者詳細的說,交代了半個時辰才解釋清楚。
老者點了點頭,問問醺眉,道:“孺子可教,三山再會。”話音剛落,便化為一道墨影,消失在這天地之間。
蕭遠心中落了一塊石頭,微微嘆氣道:“看來往後要收斂一些。”
答完後,蕭遠向第三閣走去。
第二山第三閣的牌匾上寫的是聖工。
這次老者沒有出現,而是和之前不一樣的出現了一張試卷。
試卷分別考兵器的冶煉、莊稼的種植和收穫以及非常偏門的水利工程。
蕭遠對著三方面都不瞭解,幸好有文曲之心在,他認真地做出答案。
蕭遠正式闖過第二山。看似簡單,實則遠比第一山難的多。
在第二山第三閣接受了聖光洗禮後,蕭遠回頭看了一眼,只有一個人出現在第二山第一閣。
“這次除了我,恐怕所有人都無法透過第二山,今年的考題實在太偏了,我懷疑那些進士翰林都未必答對。”
蕭遠看著山下那黑壓壓的人群,心想每個人離開書山後都會被半聖告知自己處於什麼位置,以前都有一半以上的人能進入書山第一閣,過了書山第一閣的人也不少,可現在和以往根本無法比,所以眾人推斷到今年的書山太難。
蕭遠一邊向第三山走去,一邊回想,第一山考字、對聯和聽寫都是文,但卻和普通的考試有所區別,第二山則考的都是雜藝。
“不知道第三山要考什麼。”
蕭遠下了第二山,遇到更猛烈奇風,這是次他的衣衫被奇風吹得微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