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的生活往往沒規律,快中午了才起床。
見到評論《芥子星辰》剛出的第二十四章《惡人》,說“剁肉”情節抄襲《水滸》。感覺有趣,多說兩句吧。
楚凡絕對看過《水滸》,之所以要鄭屠剁十斤瘦肉臊子,明顯是在向花和尚致敬。
在異世界碰到了相似情景,以其性格與惡趣味,百分之百會那麼做。
你覺得呢?
至於抄不抄襲嘛,兩本書都明明白白擺著。除了“十斤臊子”這四個字外,沒一點相同之處,大家可以對比著看。
就情節與層次而言,這一章及前後幾章要比《水滸》豐富得多,曲折複雜得多。後者在這個橋段的線索非常簡單,概括性段落多,最精彩的地方是那三拳。記得少年時讀到這裡,還曾驚訝於怎麼可以寫得這麼棒!
寫這幾章前,我還特意翻了翻《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發現一個地方非常有意思。
《水滸》不愧是四大名著之一,細節絲絲入扣。
你看,金老兒父女五更(3點)起來,燒火做飯用去1小時。魯達到了後,整整坐兩個時辰堵店小二。這就是靜坐4小時呀,我的個天,真是佩服。然後去狀元橋,也得花上半個小時吧。鄭屠切瘦肉肥肉臊子用一個時辰,即花掉兩小時。
好啦,算一算。拳打鄭屠時,時間至少是上午九點半以後了。所以書中說,“整弄了一早辰,卻得飯罷時候。”古人早食是在九點左右,剛巧過了飯點。
從這麼看,《水滸》的時間不該出現偏差。
但鄭屠切十斤臊子怎麼會整整用掉一個小時?老太太都比他快呀!
略微想了一想,覺得問題出在刀具上。
《水滸》裡關於做臊子只用了一個字,切。
而我們做臊子,切完之後,是必須噼裡啪啦一通亂剁的。
判斷一。
宋代儘管已經出現了鋒利堅韌得可以劈開鐵甲的斬馬刀,民間菜刀的刃口處理還是不行,剁多了起卷,折斷。所以《水滸》裡一直在切,從來不剁。
把肉切成臊子肉糜,要多費工夫。鄭屠花一個小時才切出十斤肉,屬於情理之中。
判斷二。
宋代的餃子餡、包子餡、餛燉餡什麼的,沒有我們精緻,就是一些肉粒。因為它只切不剁,弄不了太細碎。
關於鋼刀的問題,描寫楊奇那口刀時就閃過了一些雜念。古人缺乏成熟的表面處理工藝及元素組分掌控,靠經驗,靠天吃飯,寶刀出世全憑運氣。
不過我寫的是玄幻,又不是科普與歷史,費那個神幹嘛,哈哈哈。
所以在本書裡,臊子是剁出來的,不是切出來的。
但鄭屠只花五分鐘就剁好十斤,也沒那麼快。
再想一想,他不是還有四個熟練刀手嗎?難道會自己老老實實弄?這些畫面之外的東西,靠大家腦補,一一交代就成流水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