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趙皆出兵救魏,然而就在他們出兵後泗上滅楚,使得現在韓趙兩軍駐紮黃河沿岸,與秦軍對峙,似有別樣心思。
風聲早就傳來,齊人準備趁墨家無力北上的機會,與列國合力滅魏,以分魏地。
趙國極為支援,韓國並不支援,秦國意見難定。
韓國不支援滅魏的原因,不是因為韓國是魏國最堅定的盟友,而是因為七年前隱陽一戰,韓國吃了不少鄭地,而那些鄭地有毒……
被墨家宣傳影響不少,新鄭保衛戰之後更是使得鄭國民眾對於貴族統治極為不滿。
這是一塊摻了屎的肉,咽不下、吐不出,根本不能實行有效的統治或者低成本地管理。
再加上墨家攻楚,韓國最是擔憂,因為墨家已經快把炮駕到了韓國都城門口了。
所以韓國不想滅魏,而只是想把魏國分割出一部分餵飽齊、趙、秦,求他們出兵反墨。
秦國態度不明,這難說。
趙國則是有恃無恐,當年繼承權之戰,趙國差點被魏國搞出來一個趙國一個代國,此事之仇趙侯一直懷恨於心,傳於子孫。
再者,墨家現在可沒能力打到趙國去,趙國籌碼很多。
魏國都是些富庶之地,西門豹經營鄴地,將魏國勢力抵在了邯鄲門口,加上當年衛國事件,使得趙國徹底退出了中原。
現在來看是個好事,但趙國的選擇很多,可以打中山,可以攻魏,可以反墨,所以趙國對齊國建議的態度,最起碼是一種表態。
早有各國的使者秘密和公子緩接觸,公子緩的封地和勢力基本都在中原,鄴地不是他的、西河也不是他的。
故而他對諸侯的態度很明確:反墨是大義,他是支援的。為了這個大義,魏國可以割讓西河、鄴城、繁陽、廩丘、成陽。
他擔心的,是各國不給他賣國的機會,因為賣國也是需要資格順位的。
賣國順位的第一人,是他的兄長公子罃。
如果公子罃先賣了國,那他就沒有機會了,所以他只能出比公子罃價碼更高的條件——只要保留我的封地勢力所在的地方,剩下的地方都可以割。
西河戰事在魏國國內也引起了諸多的不滿,因為舊貴族的勢力多在魏國舊地,而西河地區吳起弄得魏武卒的府兵募兵政策,使得貴族封地很少。
雖少,還有一批新的軍功貴族獲得了“封地”。再加上一些非常規的賞賜,比如立功之後賞賜下去的土地,也都是連帶著農夫的,名義上農夫還是自由農,但實際上卻因為土地被賞賜給了軍功貴族,而使得這些農夫不得不依附於這些軍功貴族生存。
比如歷史上曾一次性賞賜公叔痤一百四十萬畝土地,這些土地必然不是荒地,也必然有人耕種,否則的話荒地那算不得賞賜。
但這些人的力量不夠強,而且經西河一敗,這些人在魏國已經沒有多少勢力。
舊貴族體系內的人,最擔憂的是墨家滅楚之後北上,因為他們已經感覺到雙方的巨大差距。
不只是軍隊,而是魏韓吞了鄭國七八年尚未消化,以至於韓國對於瓜分魏國興趣缺乏;而墨家走到哪裡都能紮根,並且用實際行動驗證了墨家的道理通行於九州——南鄭、南海、雲中、高柳、泗上,各地不同,竟都可立足。
魏國內部已經慌了,因為魏國和墨家的仇怨非是一兩日,更因為泗上距離魏國太近了,一旦墨家北上,魏國將和韓國一樣首當其衝。
心有危機,便可放棄一些原本不是他們的利益。
…………
黃河沿岸,魏軍營中,吳起離開西河之後,魏國也湧現出了一些年輕的才俊。
龐涓正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