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忠想了想說:“這姚指使雖然好逢迎些,但是辦事也算盡心盡力。這麼多房屋,多虧姚指使催逼趕工才得修好的。”
李不棄說:“只是我看姚指使對他手下的廂軍有些刻薄。”
徐忠不以為然:“天下廂軍大多如此。姚指使只是脾氣大些。”
李不棄對此沒說什麼,而是問:“姚指使有什麼事似乎總是安排給那個叫鄭和的都頭?”
徐忠說:“是呢。提舉好眼力,一來就看出來了。這個鄭和在這一指揮中似乎深孚人望,而且也是個有辦法的,因此姚指使有什麼事情都是吩咐他作。”
李不棄點點頭站起來說:“那你們隨我去看看廂軍的情況。以後幹活兒還主要靠他們呢。”
在路上李不棄問:“機宜以前是什麼差事?”
徐忠說:“下官以前在店宅務勾當。”
“喔,那麼機宜應該很有經驗了。不知機宜認為如何讓試驗場中的這些人給官家賺更多的錢?”
徐忠略微一想,便說:“自然是嚴加管束,不讓他們偷懶。”
李不棄搖頭:“我們只幾個人,哪裡能看住幾百人?就算你看住十個,百個,其他幾百人趁著你看不見的時候偷懶怎麼辦?再說他們人多,只要一人想出一個辦法,累死人也對付不了啊。”
徐忠問:“那麼提舉可有辦法?”
李不棄說:“最好的法子就是讓幹活兒的人感到努力幹活對他們自己有好處。這樣他們就會把活計當作自己的事情,就不會偷懶了。”
“那如何讓他們把分派給他們的活計當自己的事情作呢?”
李不棄指著那些正在搬蒸酒工具的廂軍說“一定要讓他們作這活計能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打個比方,官家吃肉,也得讓他們喝些湯。”
徐忠是管過人的,不是不明白這個道理,不就是利益均沾嘛,只是從沒有人像李不棄一樣說得這般明白。聽這麼一句話,徐忠就明白了,但是他卻有些不以為然:“提舉說得有道理,只是這些廂軍懶惰慣了,只有把銅錢放在他們眼前,他們才會稍微勤快一點兒。”
李不棄穿越前當過小頭頭,自認對這些人的心理還算有了解。他信心滿滿地說:“看到錢知道勤快些就說明他們還是希望過上好日子的。只是他們需要一個明確的前景,如果努力了卻可能沒有回報,他們自然會得過且過。當年商鞅變法之前就在城門外立一根木頭,有人扛到另一個城門立刻賞了一筆錢,就是讓百姓相信他說話算數。我說話是算數的,但我們幾個不可能親自給這些人一個個兒的發錢糧。就算我給這些廂軍承諾他們多勞多得,他們也要擔心錢糧到不了他們手裡。”
徐忠問:“提舉是說姚指使?”
李不棄說:“在我們和這些廂軍之間需要一個他們信得過的溝通渠道啊。”
徐忠想了想說:“提舉說得是。下官聽說廂軍換個指揮就是一句話的事兒。而且這支廂軍就是為大內奔走的,只要張都知點頭就成。只是提舉準備讓誰來管這支廂軍?”
有這一句話姚福的去向就決定了,李不棄說:“這支廂軍好幾百人,總有一兩個他們信得過又能幹事的,便讓他們自己選出一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