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現一兩個蠢貨情有可原,兩個軍種全都是白痴,不一致對外居然還相互使絆子,可能嗎?
把嗎字去掉。
日本陸海軍,軍種之間的對立,歷史由來已久,要從明治維新時期開始說起。
明治維新的主力軍薩摩藩和長州藩,在倒幕立場上的變動結下了樑子。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組建新軍。
海軍的主要基礎來源於薩摩,而陸軍主要基礎來自於長州。
海陸軍的矛盾直接原因,來自於兩個藩的矛盾
其中薩摩勢力海軍,就如清朝一樣,向英國看齊。
而陸軍的學習物件則是大陸國家法蘭西,在普法戰爭後又轉向勝利的德意志。
日本工業化以來資源一直是處於缺乏狀態,而從明治維新一直到二戰,兩個藩背後的勢力在爭奪工業資源——鐵、煤、油,時所積累的矛盾也是從未消除。
兩軍之間的爭鬥,首先在個人層面上極為突出地體現了出來。
海軍艦隊總司令山本五十六,曾經有一次當著一位喋喋不休的陸軍將軍之面,推開椅子拂袖而去,以此表示對陸軍的蔑視。
但這些都還算不了什麼,只是小兒科。
陸海軍之間不合所帶來的毀滅性打擊遍及各個領域,包括戰略性供應的徵集和部署、軍備設計和生產以及成品的分配。
從制度上講,陸軍和海軍的後勤供應都是由通產省掌管和分配的。
通產省和一個內閣計劃委員會共同負責制定經濟政策。
但是,海軍和陸軍都拒絕向行政部門,提供任何關於它們戰略物資的處理資料,它們之間更是絕對相互保密。
這樣一來,任何實際的計劃都難以實施。
在從被佔領的荷屬東印度開採石油的問題上,雙方的爭鬥更是到了荒唐的程度。
海軍由於擁有大量的船舶,對石油的需求極為迫切。
而陸軍由於步兵佔了絕大部分,石油主要用於航空兵和坦克車輛等,所需有限。
但實際情況是,陸軍早已壟斷了日本的石油資源。
這種不平衡來自於一種奇怪的安排方式:被佔領地區的石油資源的分割情況,是由最先佔領該地區的軍種決定的。
在這點上,陸軍佔有明顯的優勢。
它掌握著荷屬東印度群島最主要的油田,還握有6座大型的煉油廠。
這使得陸軍擁有了前荷蘭屬地中85%的石油資源。
海軍能得到的自然所剩無幾。
為了滿足自己遠遠超過陸軍的石油需求,海軍不得不採取類似於敲詐的手段,包括威脅扣留由荷屬東印度,發往日本的所有油輪。
雖然日本當局因此成立了一個「陸—海軍石油委員會」來解決分歧,但實際上爭鬥更加劇烈了。
對於委員會下達的石油分配命令,通常雙方都置之不理。
長期的石油分配不公,對日本海軍造成了致命的傷害。
在1944年6月的馬里亞納群島航母大空戰中,有一支日本艦隊其實就在附近,但苦於燃料不足而無法參加戰鬥。
由於不會受到來自海面艦船的攻擊,美利堅航母發動了「電擊行動」,隨心所欲地遣出和召回作戰飛機。
後來在來特灣戰役中,從日本本土緊急赴援的戰列艦「尹勢」號和「日向」號最終同樣晚了一步,原因還是燃料不足。
儘管海軍掌握著油輪的壟斷權,但陸軍建起了自己的造船廠,而且它對商業船運也頗有涉足。
陸軍的航運總部在宇品,海軍的航運辦公室則在橫須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