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才勸說的參謀王雲山縮了縮脖子,還真讓團座算到了,炮偵雷達那邊還真夠快的。
炮偵雷達是炮兵偵校定位雷達的通用說法,也被稱為是反炮兵雷達、炮位偵察雷達等。
這種雷達的功能,就是能夠利用雷達技術,追蹤對方火炮發射的、尚在空中飛行的炮彈,然後再依據各類火炮彈道特性與規律,反向推算出它們發射陣地的準確位置。
這樣,就可以為己方的火力反擊提供引數,進而實施精確打擊。
當然,這種雷達也可以反向運用,那就是用來對己方發射的炮彈進行跟蹤校正。
炮偵雷達反應速度快,通常在對方發射炮彈後數秒內,就可以對其定位,定位的精度可在米級誤差之內。
偵測的範圍從數公里到百公里以上,基本涵蓋了絕大多數火炮的射程。
對於地面遠端炮兵來說,他們在有效範圍內打擊目標,最為重要的就是獲取目標的位置座標。
因為這些火炮屬間瞄火炮,也就是在炮兵陣地上是看不到目標的。
而要想打到目標,就必須知道目標的位置,再透過軍用地圖上讀取炮兵陣地距這個目標的直線距離、二者之間的高差等。
這樣,才能賦予火炮正確的高低角、方向角,選擇合適的裝藥、表尺等諸元再進行發射。
此次實施遠端火力打擊的火箭炮營,裝備的是最新款八一式么二二毫米自行火箭炮。
該火箭炮的運載車採用7.5噸級鐵馬越野車,系統總重20噸,最大行駛速度達85千米/小時,連續行駛距離600千米。
它可提供迅速密集的火力,射程30千米,自動裝填發射,裝彈時間不超過3秒。
操作手只要操縱按扭,即可在駕駛艙內完成瞄準、裝填和發射的全過程,自動定位時間僅3秒鐘。
該炮裝載的40枚火箭彈,可單位發或齊射。40發一次齊射只需二十秒鐘。
一個火箭炮營編裝為十八輛發射車。
伴隨著陳浩一聲令下,得到命令的一連六輛火箭發射車,根據炮偵雷達提供的資料,立即展開了齊射。
四十管的發射架,像一個密集的蜂巢。
“嗖—嗖—嗖……”
伴隨著沉悶的發射聲,一枚又一枚火箭彈在火箭助推下,噴吐出大量的白煙飛向天空。
每秒鐘便有十二枚火箭彈騰空,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火箭彈破空而來,發出尖銳的嘯聲,幾乎是沒有絲毫停頓的,便是直接衝進了正在開炮發射的重炮大隊陣地上。
爆炸的衝擊波掀起的氣浪化為有形的實質,將正在操縱火炮的日本兵,像樹葉一樣吹上了天。
明明是他們在開炮壓制敵人,怎麼就突然自己成了被炮擊的一方?
炮兵們想不通。
即使反射弧再長的,此刻也意識到活命要緊。
“炮擊,快躲炮!”
有人就地臥倒,有人在瘋狂的向外逃。
事實上想逃出炮擊的範圍是不可能的,火箭炮的速度就在於一個快字,人跑幾步的時間,便會落下好幾枚火箭彈。
除非一開始就不在炮擊的範圍內,否則趴下祈禱有好運氣更合適。
落下的火箭彈掃蕩著大地上的一切,甚至就連好幾噸重的大炮,也不能倖免。
二十多秒鐘後,再看炮兵陣地上。
到處都是被撕碎的肢體,大炮被炸的散架,車輪裂成了兩半。
一根被炸彎的炮管斜插在大地上,旁邊只剩下半具屍體的日本兵,頭靜靜的枕在一枚彈殼上。
從日軍的第一枚校準炮彈發射開始,到此時炮戰的落幕結束,前後不過一分多鐘。
兩個重炮大隊,二十四門重炮一共也沒打出多少發炮彈,便全部被葬送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