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精英海歸派,含金量高的不得了。
說起戰馬來,院校畢業生要比孫德勝那個野路子知道的多。
簡直是滔滔不絕。
陳浩從他這裡瞭解到了“東洋大馬”的起源。
正常來說,日本馬也屬於東亞蒙古馬的品種。
其特點是都是矮馬,耐力好,速度快,也比較適合打造騎兵的。
但是這隻能算作是馬匹中的輕型馬。
馬的作用遠遠不是組建騎兵那麼簡單,馬拉著車保證物資的運輸,商品的流通,才是發揮其作用的關鍵點。
日軍第六師團二點八萬人,只有一個騎兵聯隊,用了一千六百匹馬。
可整個師團到底有多少馬呢?
額定數量七千六百匹。
騎兵用的馬佔總數的兩成,剩下幹馬用到哪裡去了?
答案是輜重聯隊和野炮聯隊。
輜重聯隊額定馬匹是兩千六百匹,野炮聯隊額定馬匹兩千二百匹。
這兩個聯隊加一起就將近五千匹。
日軍區分甲種師團和乙種師團並非在總兵力上,某種意義上是以馬匹來區分。
甲種師團裝備野炮和重榴彈炮,需要用更多的挽馬來拖曳。
馬多,所以又叫挽馬師團。
乙種師團裝備的是山炮和輕步兵炮,只需用馱馬來馱載。
人數沒有縮編太多,可馬匹不足,所以又叫馱馬師團。
曾經的日本馬,是蒙古馬品種,屬於輕型馬,跑得快耐力足。
但是這種馬想要作為牽引馬車和火炮,顯然負重力和腳力都是不夠的。
小日本身處於島國,平原地帶少,根本不適合養馬。
但是日本是一個很有野心的國家,他十分清楚,想要踏上亞洲大陸,必須依賴馬匹。
日本明治維新以來,開始積極發展馬政,大規模養馬。
曾在世紀初制定目標,要在三六年之前,將日本國內的馬匹數量提升到一百五十萬匹。
在不適合養馬的地方,能夠把馬養成功,實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然而,日本發展馬政並未一味的追求數量,而是在擴充數量的同時也追求質量。
就是引進西洋馬匹雜交本土馬,從而繁育出更優秀的東洋馬。
經過不斷引進雜交改良,日本的軍馬在入侵以前,已經成為不弱於歐洲馬的“東洋大馬”。
東洋大馬高度一米六,比當時很多日本士兵的身高還要高,體形高大,行動有力。
騎兵團長嘆了口氣說:“東洋大馬到底還是好的,論腳力,是咱們本土馬的兩倍。
多拉一倍的物資,對於咱們八路軍目前的後勤狀況來說,非常非常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