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有一種認識,那就是技術路線沒有絕對的優劣之分。
即便獅城的生物光伏技術在所有的技術指標上都佔據優勢,這不代表我們就要放棄本國的光伏產業。
之前國外在半導體領域全面優勢,從成本到技術指標再到全產業鏈的適配程度,全面優於華國。
華國從來沒有放棄過對國內半導體企業的扶持,雖然在2018年之前對於這些企業的扶持力度不夠。
讓他們處於一個半死不活的階段,但是從來不會因為其他國家的產品好就放棄本國的產業。
因為相關考量是出於戰略安全層面出發。
我看各位的年齡,大多都經歷過十多年前的半導體產業鏈國產化浪潮。”
“朱教授言之有理。
對我們來說,靠政策存活下來的企業沒有意義。
他雖然是活下來了,但是不管是利潤還是營收,都不在我們投資的考量範疇內。
更別說單純靠政策,只有頭部企業能夠活下來。
中小企業,特別是之前看著光伏產業熱,而上馬了大批相關產業鏈,卻沒有技術優勢和市場優勢的企業,估計今年都撐不下去。”
“我明白你的意思。
這樣存活下來的企業沒有投資價值。”
“是的,就像紫光集團,如果他們沒有收購h3c,哪怕對方是水木大學的校企,我們也不會考慮投資紫光系的企業。
先是他們收購了h3c,後來又趕上了半導體國產化的浪潮,它才能成為被資本關注的物件。
如果不是兩重因素的疊加,紫光集團旗下的紫光國微不會是第一個大漲的半導體企業。”
在2020年那波牛市中,半導體企業裡最先啟動的就是紫光國微,紫光國微是跟券商板塊一起異動的,比其他半導體企業要早一週時間。
朱教授點了點頭,他思索片刻後說道:
“回到我之前的那句話,就是技術路線沒有優劣之分。
或者說沒有絕對的優劣之分。
只是說從經濟角度出發,前期有優勢的技術路線會得到扶持,而沒有優勢的技術路線,如果沒有額外的資源投入,很快就消失了。
資源是有限的,金錢是科研的放大器。
但是實際上一些前期投入少見效快的技術路線,到了後期未必就能夠一直維持這種優勢。
比如矽基晶片,前期發展迅速,技術發展迅速到有專門的摩爾定律。
成本每兩年翻一倍,同時價格降低為原來的一半。
從當時的角度來看,這是多麼有優勢的一種技術路線。
按照技術路線發展下去計算機的效能會越來越有優勢。
你說怎麼可能會有人去投資生物計算機?
除了一些科研性質的研究。
對於企業來說生物計算機不管是效能還是說成本,毫無優勢可言。
但是從生物儲存,以及最近冒出來的虛擬現實裝置來看,生物計算機好像是上限更高的技術路線。
傳統的矽基晶片到了現在這個精度,摩爾定律已經失效了。
但是能夠指責當時選擇碳基晶片技術路線的人嗎?
能夠指責學術界和企業界沒有對碳基晶片投入更多的資金嗎?
不能,因為站在當時的視角去看,沒有人會願意大手筆的投入到碳基晶片的研發中。
你可能投入一千億米元都看不到實質性的技術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