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提出的新能源概念,目的是要把太陽能直接轉化使用,或把化石能源轉化成清潔能源。
前者是太陽能、風能、水能、潮汐能,後者就是氫能源、生物能源等。
新能源的發展又帶來了電池技術,以及電池材料的應用,改變大宗商品的組成。
過去擁有化石能源的國家有著這些天然財富。
但是隨著新能源的發展趨勢,這些國家的發展軌跡被改變是必然的。這甚至改變了地緣政治格局。
太陽能的發展,對擁有最大光伏產能的華國來說,既是天賜機遇,也是華國多年耕耘的結果。
而氫能源的發展,對擁有氫燃料技術的日本來說,是另一個機遇。
新能源電池的發展,對擁有鎳鋰等材料的袋鼠國、智利、玻利維亞等國家是再一個機遇。
但是由於短期內傳統化石能源與新能源交接的磨合期,發生了能源危機和化肥成本高昂帶來的糧食危機,導致藍星各國重啟核能發電。
目前頭部國家紛紛把目光投向核聚變,希望能夠率先實現核聚變。
率先實現核聚變的國家,可以說是在新能源的戰場上取得了最大先機。
在這個選擇上,核能發電是少數國家的權力,因為不僅僅是技術的能力問題,還牽扯到核武器的政治限制。
很多國家都有核電技術應用能力。
德意志和霓虹因為種種原因放棄了核電。阿美利肯暫停核電發展最近幾年又開始重啟核聚變發電的研究。
華國和法蘭西一直在擴張核電。
核電其實是不可能的,無論是從資金密集度、還是技術和政治方面的約束。
光伏發電是在碳稅實行的當下,第三世界國家們最大可能選擇的新能源發電技術。
在這些年裡,華國靠著光伏產能在藍星上大發其財。
同時電動車靠著續航優勢不僅僅在第三世界國家售賣,甚至進軍了老牌汽車國家德意志和霓虹。
極端氣候帶來的糧食減產。對部分欠發達地區的糧食供應來說,是雪上加霜的事情。
因此在這五年,傳統能源方式向新能源方式轉變的過程中,第三世界國家面臨的能源成本和糧食成本都在日益提高。
人工智慧和工業自動化的發展,則在直接改變整個工業化程序。
發達國家的全要素成本在機器人技術發展到一個階段時,會完全抵消人工成本的劣勢。
進而導致全球製造業的分佈,會從當下在安南、阿三等國家的工業化,變為返回阿美利肯、歐羅巴大陸和霓虹。
南亞和東南亞原本經濟要靠著全球供應鏈重組而起飛,卻因為技術的進步而被徹底逆轉。
之前華國的製造業在逐漸向東盟轉移,因為人工智慧和工業自動化的發展,這一趨勢也在暫緩。
製造業們都在觀望。
特別是今年寶鋼和花為聯手搞的智慧鋼鐵生產基地。
聽上去是有超過兩百年曆史的行業,但是大型鋼鐵生產基地的複雜程度不低。
如果這能夠靠人工智慧和工業VR搞定的話,其他更低端的製造業搞定只是時間問題。
跟華國相比,東南亞等國家的優勢,只有人力成本低。
當人工智慧能夠抵消這一優勢的時候,就沒有必要再把製造業往那邊轉移了。
鏡頭轉回到倫敦,三天後,鮑里斯扛不住壓宣佈事情平息後引咎辭職。
這讓事態稍微平息了一些,至少有人負責了。
國外只要政府更迭,下一任可以輕裝上陣,把之前的問題全部甩給上一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