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緊地貼住音樂的表層。
似乎沒有任何的存在感,和中提琴一樣。
但是卻有彷彿無處不在。
你可以從任何地方聽到他的聲音。
從小提琴聲部之中。
從中提琴聲部之中。
從大提琴,低音提琴的聲部中。
你都可以聽到那若有若無的圓號聲。
而隨著圓號如此持續的伴奏,秦弦手中的小提琴也在此時此刻轉變了姿態,將樂團帶入了再現部。
之前的所有主題在眾人的面前再現。
情緒再度升溫,提升。
最終在眾人的視線下,得到了終結。
第一樂章以一股極為繁複的姿態,結束了他的存在。
不僅僅有布拉格的感覺,你甚至還能聽到《魔笛》的存在,以及樂團各個樂器交相輝映的感覺。
眾人聽著耳邊依舊有些繞樑不絕的餘音,不由得深深吸了一口氣,調整著自己的座位。
只有幾秒鐘的時間。
眾人便結束了他們的調整。
而陳秋也在這個時候將樂譜翻過,掃了一眼後,略微彎腰,看向樂團內眾人。
他深深吸了一口氣,將自己手中的指揮棒輕柔地揮出。
第二樂章,行板,g大調,奏鳴曲式。
伴隨著陳秋手中輕柔劃過的指揮棒,樂團眾人以弱奏演奏第一主題,在寧靜之上,半音階上升樂句之後演奏斷奏動機。
和之前沒有多少的區別,只不過情緒要變的更為低沉了一些。
陳秋手中指揮棒輕微一指。
不遠處的低音管,圓號,以及低音提琴的聲音響起。
平靜地將他們的音樂鋪在樂團的底部。
而秦弦以及趙錫負責的小提琴聲部,則是在低音樂器所表現出來的低音地基之下,構架起一條沉重的旋律。
呈示部結尾樂句極似貝多芬《田園交響曲》慢樂章主題。發展部第一主題以小調處理開始,很快進入再現部。
絃樂聲部以及管樂聲部相互交融。
讓第二樂章的演出在輕鬆之下,又表現出令人震撼的美感。
在場眾人已經沒有任何想說的了。
從第一首作品開始,到現在的作品。
陳秋以及和聲交響樂團的表現基本上可以稱得上是完美無缺。
他們沒有表現出任何一點點年輕交響樂團的幼稚以及平庸。
正相反,他們所表現出來的音樂絕對能稱得上是優秀,擁有著自己的特質。
從一開始的《費加羅的婚禮》開始,一直到現在的這一首《布拉格交響曲》。
樂團給人的驚喜一波接著一波。
就好像是俄羅斯套娃一般,你永遠不知道在下面的那一層中究竟有什麼。
樂團給人的感覺正式如此。
他們現在所盯著和聲交響樂團的演奏,便是想要聽聽看他們還能給自己多少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