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笛》的聲音在這片音樂廳之中響起。
音樂正式開始進入了快板部分。
密密麻麻的16音符副主題在圓號的聲音中出現,不過很快便被下行的絃樂聲音代替進行拆解,對位解釋。
而絃樂的旋律出來後,同樣並沒有就那樣直接繼續下去。
他們的主題旋律出來後陳秋手中的指揮棒僅僅只是隨意一揮,主題的聲音便在其他樂器那邊出現。
對著這個主題旋律進行解釋,隨後又補充進入一些新的表達。
嶄新的旋律表達,以及過去的織體拆解,如同一層接著一層的桑蠶絲,構建出一張巨網,將所有人包裹在其中。
巴洛克時期奢華的對位法在音樂之中構建出嶄新的對位結構。
從巴洛克的音樂之中誕生,出生於古典時期的交響,奔著浪漫時期前進。
三個時期的音樂在和聲交響樂團的聲音之中交融。
沒有任何的突兀。
正如同和聲的名字一般。
他們將這種融合的感覺詮釋的非常漂亮,非常到位。
將所有的音樂徹底交融在一起。
構建出了這種完美符合莫扎特感覺的聲音出來。
甚至
眾人從和聲交響樂團的演奏之中聽出了布拉格的感覺。
那種一座座五顏六色建築圍繞著山巒建立,層層疊疊,逐漸向上攀上的繁複感。
這種感覺在音樂之中持續的出現,將音樂之中的一切情緒完全堆積在一起。
複雜的讓舞臺下的觀眾甚至都有一些窒息。
不,已經不僅僅只是窒息。
之前的演奏就已經足以讓感覺到窒息。
現在的演奏,已經有些超脫窒息的感覺。
給人一種與眾不同的感覺。
就像是從自己的身體之中超脫飛昇一般。
他們明明是坐在椅子上觀看著自己面前的一切,但是不知道為何,他們卻感覺到自己的視線好像來到了自己的頭頂之上。
來到了自己的身後。
以一股第三人稱的感覺,注視著舞臺上的演奏。
聆聽者自己耳邊鑄成的恢弘建築。
陳秋手中指揮棒帶動著眾人的情緒。
並不僅僅只是帶動著和聲交響樂團的情緒,甚至還帶動著舞臺下觀眾的情緒。
僅僅只是輕輕地在空中劃過,不遠處的低音管便在此時吹響他們的聲音,將音樂從大調的方向帶入小調的方向。
秦弦推動自己手中的琴絃,帶著他身後的第一小提琴組的眾人,再度開始發展新的主題。
他的視線平靜,緊緊地盯著陳秋手中的指揮棒,視線完全沒有看向自己面前的樂譜,注意力完全隨著陳秋的指引而前進。
第一小提琴組的眾人則是跟隨者秦弦的步伐前進。
畢竟對於樂團裡的一些人而言,完全脫離自己手中的樂譜,跟隨著陳秋的指揮去前進還是有些困難的。
但是想要跟上他們聲部首席的步伐,還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因此,他們一邊看著秦弦,一邊看著自己手中的樂譜去進行演奏。
不遠處的趙錫看著秦弦如此,不由得笑了起來,對著自己身邊的那些樂團成員點了點頭,手中的琴絃也在跟著陳秋的指揮,一同用力拉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