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俄時代的俄羅斯是被嚴重低估的,在公佈統計資料時,阿穆爾的很多資料都是估測,根本無法核實。
世界大戰結束後,短短兩年之內,俄羅斯從廢墟上重建,國內欣欣向榮。
德國的情況比俄羅斯還要稍好一些,魏瑪政府卻無力扭轉局面,連糧食問題都沒有解決。
世界大戰爆發前,古德里安對阿穆爾僅有的瞭解,是安妮公主嫁給了尤里耶夫大公。
來到海參崴之後,古德里安才知道阿穆爾的真實情況。
遠的不說,僅在陸軍學院,幾乎每一位教官家中都有轎車,這在德國是不可想象的。
“為什麼你在來到阿穆爾之後,還堅信德國和俄羅斯之間會爆發戰爭呢?”
尼古拉斯坦誠,經歷過世界大戰後,尼古拉斯不認為德國的統治者還有挑戰俄羅斯的勇氣。
帝俄時代的阿穆爾,完全隱藏在俄羅斯帝國的陰影中,不為外界所知。
俄羅斯帝國陷入混亂後,阿穆爾幾乎是以一州之力,不僅支援俄羅斯繼續參戰,而且還向盟友出口大量物資,工業實力徹底暴露。
阿穆爾現在就像老熊身後的猛獁象,藏不住了。
這種情況下但凡還有理智,都不會再以俄羅斯為敵。
古德里安不解釋,他和尼古拉斯之間已經不再是無話不談的關係了。
古德里安和尼古拉斯其實都很清楚,德國和俄羅斯現在的這種關係,不可能長期維持下去,蜜月期大機率就這幾年。
俄羅斯對德國的幫助是有條件的,不僅是利用德國的人力資源,讓德國人為俄羅斯人打工,同時也包藏禍心。
俄羅斯如果真想擁抱和平,就不會允許古德里安他們這些職業軍官到陸軍學院“交流”。
更不會允許德國企業將研究部門放在俄羅斯,並在俄羅斯開設工廠。
世界大戰結束後,很多德國的專家教授,以研究為名義,加入俄羅斯相關機構。
這些專家教授的成果,確實會提高德國的技術水平。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專家到底還是不是德國人就不好說了。
連尼古拉斯他們這些曾經為德國浴血奮戰的軍人,都已經對德國失望。
俄羅斯對普通德國人的吸引力不言而喻。
俄羅斯不僅對德國人有吸引力,對其他歐洲國家,甚至對美國的高階人才同樣表現出巨大的吸引力。
年末歲初,紐約一家名為《大西洋》的報紙突然銷量大增,在紐約地區的銷量僅次於紐約時報。
《大西洋》是前年創辦的,最初作為週刊,每週只發行一期,主要以刊登歐洲時事吸引讀者,銷量並不高。
去年月,《大西洋》被多爾戈魯科夫家族收購,隨後進行大改,並於去年0月重新發行。
在被多爾戈魯科夫家族收購之前,每份《大西洋》的售價是0美分,在紐約屬於中等水平。
整改之後,《大西洋》不在以歐洲時事為重點,而是將報道重點調整為歐洲王室秘辛,發行方式也從每一份0美分,變成免費贈送。
訊息一出,所有人都被震驚,還有這種大好人呢?
《大西洋》被收購之前,新聞稿的質量普遍不高,採用的紙張質量也不好,不僅顏色發黃易破,而且油墨不牢固,很容易沾染到讀者的面板和衣服上。
改版後的《大西洋》不僅新聞稿的質量有了提升,而且採用更好的紙張和油墨,更便於讓讀者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