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裡又一個BUG,如果喬治是隻想大權獨攬,那麼喬治更應該鼓吹奧匈威脅論,或者是奧斯曼威脅論才對。
“帝國之所以有今天的困境,英國要負至少百分之五十的責任。”
至於另外百分之五十,那是俄羅斯人自己做的。
喬治要在維特前往東印度之前,糾正維特的錯誤思想,否則喬治也不敢讓維特去東印度。
維特要是帶著這麼天真的思想去東印度,那東印度肯定會被英國人滲透的跟篩子一樣,這種事喬治決不允許發生。
東印度是喬治最後的退路,喬治寧願東印度發展的慢一些,也不允許東印度被英國人攪亂。
這也是尼古拉廢掉維特,選擇斯托雷平的原因。
維特有能力,但是太天真,只適合擔任財政大臣,擔任首相是不合格的。
喬治跟斯托雷平溝通,就沒有這麼費勁。
“倫敦不管做什麼事,肯定是從英國的利益角度出發。”
維特承認英國有責任,但並不認為有什麼問題。
說白了還是格局不夠。
維特的格局都侷限在俄羅斯國內,最多再加上週邊地區,再大就超出維特的能力範圍了。
喬治的格局一直都是:俄羅斯將懲罰全世界!
維特只看到喬治鼓吹日本威脅論。
喬治對付日本,是要打破英國對俄羅斯帝國的封鎖。
所以維特只是見招拆招,喬治才是不忘初心立場堅定。
“所以從英國的利益角度出發,英國是否願意看到,海峽殖民地旁邊出現一個強大的東印度?”
喬治一擊致命。
“只要給英國機會,英國就會無所不用其極,在東印度製造混亂,這並不影響英國在歐洲地區和帝國的合作。”
維特眉頭緊皺,感覺有點混亂,你們這些軍神都這麼變態的嗎?
喬治目前只贏得一次日俄戰爭,跟百戰百勝的蘇沃洛夫還有差距,需要時間驗證。
蘇沃洛夫打仗百戰百勝,政治上缺陷嚴重,起起落落,一生坎坷。
喬治也算是未逢明主。
喬治要是早生幾年,亞二再晚死幾年,俄羅斯帝國估計早就衝出歐洲了。
“你應該知道,英國之所以改變政策,選擇和帝國和解,是因為帝國在遠東擊敗日本,英國已經失去在遠東遏制帝國的可能;同時德國正在向英國的海洋霸權發起挑戰,英國不得不依靠法國和帝國,平衡德國帶來的壓力——所以不要對英國抱有任何幻想,一旦英國的情況好轉,英國會重新回到全力遏制帝國的道路上,不管是任何國家,只要影響到英國的利益,就會遭到英國的全力針對。”
喬治知道維特的弱點。
維特在私人鐵路工作的時候,為了個人利益,可以拒絕沙皇提供的工作。
所以喬治不僅用理想說服維特,還為維特提供豐厚的收入。
喬治給維特的年薪是萬盧布。
作為參考,英國財政大臣目前的年薪,大概是000鎊左右,摺合大概五萬盧布。
這裡就能看出,在俄羅斯帝國擔任官員有多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