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在佔領馬要塞後,華中派遣軍下達了第140號作戰命令:“第106師團以主力逐次溯江至香口附近登陸,集結兵力向馬附近後準備攻佔湖口。”
同時,波田支隊從安慶攻擊彭澤後,配合106師團攻擊湖口。
湖口是鄱陽湖出入長江之口,自古有云,得湖口者得鄱陽湖,得鄱陽湖者得贛北,因此,湖口是具有重大軍事價值的要鎮。
作為“江湖鑰匙”的湖口,自周瑜、朱元璋、太平軍、李烈鈞等都曾在此激戰,為的是爭奪這個戰略要地,佔領魚米之鄉的鄱陽湖。
馬要塞失守後,中**第16軍軍長李蘊珩以疏於防範、作戰不力受到軍紀制裁,第167師師長薛蔚英因貽誤戰機罪,於同年8月15日在武漢槍決,該師番號從此撤銷。
中**第26師死守湖口,26師是川軍,武器一般,但很拼命,和日軍打得你死我活,你來我往的,日軍一下子竟然無可奈何。
最後日軍不得不派出軍艦和飛機,對著26師的火力點不停地狂轟濫炸,每個機槍火力都因人員傷亡換了十餘次射手。
經過數日激戰,26師終因人員傷亡慘重,援軍接應不上,彈藥消耗幾無,寡不敵眾,被迫撤退。7月4日深夜,湖口失守。
馬、彭澤、湖口相繼失守之後,九江門戶洞開。九江又是武漢的長江門戶,一旦九江失手,日軍在攻擊武漢的戰線上,就有一個得力的立足點。
但九江在冷兵器時代,可以說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地方,背靠廬山,面臨長江和鄱陽湖,但在熱兵器時代,則就不一樣了。
對於無海軍、又無空軍支援的中**隊來說,江湖地障又反過來限制了自己部隊的伸縮調動,面對綿延漫長的沿江湖沼,為防日軍登陸,必須處處設防,兵力分散,戰鬥力減弱。
除此之外,九江一帶作戰縱深不過十里,大部分陣地在敵人的炮火射程之內,而中**隊的炮火又無法壓制日軍艦艇的炮火。
日軍佔有軍艦飛機大炮之利,本來九江面水的優勢反倒成為劣勢,日軍的軍艦可以隨意調整攻擊的角度,來炮轟孤城九江。
本來軍委會在設計武漢會戰時候,就提出了不以一城一地為重,注重殺傷日軍有生力量為主,逐級纏鬥和退守,在大山裡與日軍決鬥的作戰方針。
其實這個作戰方針也適用於九江,但最高統帥部因有兩件事,改變了原有的作戰方針。
第一件事,就是馬要塞失守的輕率,讓軍委會發現,原來提出的方針,會讓底下的部隊藉此以避戰敗退儲存實力為藉口。
馬要塞是精心經營了數年之多的長江要塞,真的要竭盡全力,日軍沒有那麼輕鬆就拿下來的。
本來預著馬要塞拖著日軍腳步多一點時間,好讓第二線的部隊儘早進入預定位置,結果馬要塞才三天就失守了。
軍委會因此不得不開始調整方針,處理了一批責任者,目前九江正處在這個風口上,也處在日軍勢在必得的風口上,所以必須要死守。
第二個事,就是張鼓峰事件,張鼓峰在中俄國界線上的一個不起眼的小山峰,因為國界的糾紛,蘇聯軍隊和偽滿洲國以及日軍擦槍失火,打了起來了。
張鼓峰事件的發生,讓中國政府覺得是一個機會,極希望日俄再次爆發大戰,以減緩日軍對中國的壓力。
因此,為了向蘇聯示好,表明中國可以和他們並肩戰鬥,就堅決地抵抗日軍的前進,因此,九江正處在這個風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