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格斯退休之後新黨委員會發起過一次改革,看似不相連的事情,其實都是有著必然的關聯。
他在位時期他個人的影響力足以覆蓋新黨內部的一些看法和異議,可以說只要是他決定的事情,在委員會上就不可能不透過。
整個新黨委員會的架構都是為了馬格斯而服務,最大限度的確保馬格斯在作出重大決定的時候,不會有人干擾他的決定。
他退休之後,帝國進入了後馬格斯時代,新黨委員會開始重新調整組織結構,以確保在新黨內部,黨內委員會是最大最權威的階層,就連新黨領袖都要靠邊站!
這也是鮑沃斯最為不滿的原因,他看上去好像成為了下一個馬格斯,但並不是,他只是被關進籠子裡。
目前新黨委員會的結構由新黨領袖,一名新黨委員會主席,兩名副主席作為最高階層,黨內重要職務的擔任者和各州州長作為第二階層,然後按照黨內等級進行劃分,最終分為五個階層。
一般對某些存在分歧的問題進行決意的時候,會按照從下而上的方式進行表決,但他們弄出了一個“積分制”。
簡單一點來說,最底層的成員表決時為他們所表決的標的增加一分,然後是兩分、三分、五分和十分。
最終表決結果按照分數累加的結果進行比較,用他們的話來說,這是增加了高層的領導權、統治權和權威性,同時也兼顧了公平。
為了確保鮑沃斯不會在改制的過程中弄出一些麻煩來,他們告訴了鮑沃斯,在執行的過程中,委員會主席原則上是不會進行任何的表決。
這句話打動了鮑沃斯,首先堅定的站在貴族派的只有另外一個副主席,多麗副主席屬於馬格斯派,也可以說是中立派,她是可以爭取的。
加上主席原則上不進行投票表決,在高階力量上他已經和貴族派打成了平手,接下來州長和重要黨內重要職務這個階層裡,州長多數都是貴族派的成員擔任,平民派成員才會在黨內工作,他有著明顯的優勢。
因為州長和一些發達城市的市長不會整天待在帝都這邊什麼事情都不做,缺席不計投票也是表決的規定,算作自動棄權。
相反的是在黨內擔任職務的成員基本上都會留守在帝都工作,他們就成為了鮑沃斯最大的支持者。
緊接著往下劃分,實力就相對均衡了一些,但總體來說,相差的不是特別巨大。
在過去的一年半里新黨內部一共發起了五次重要的表決專案,其中鮑沃斯一方勝利了兩次,輸掉了三次。
那三次失敗也是鮑沃斯認為不需要去競爭的結果,沒有進行遊說,他初步的認為這套新機制十分的合理,唯一讓他不滿的是改制之後的新黨團體中,權威最大的不再是領袖,而是新黨領袖加上新黨委員會的三位正副主席。
他失去了“唯一”的權威性,也是透過這一點他對馬格斯退休之前的一些做法越來越不滿,不過他從來都不會表現出來。
人們總是在說後馬格斯時代,可在這個後馬格斯時代中,馬格斯的影響力並沒有降低多少,他對帝國的影響太可怕了,也影響的太久,即使他已經退休了,人們在面對重要的抉擇時,還是會不由自主的想起他。
會議召開之後巨大的環形多層會議廳內並不擁擠也沒有坐滿,一些有重要工作的成員沒有趕回來,有多麗那十分的支援,已經不是什麼大問題了。
緊接著委員會主席宣佈這次會議的內容,以及一些需要表決的專案,其中就有關於安比盧奧州代理州長一事的表決。
這些從外地趕回來參加這場會議的成員,多數也是為了這個表決回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