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這場亂事有點突然,也沒多少來由的話,那麼北邊傳來的訊息就非常正常了。
也許是突然注意到了,呀,隋人窩裡反了,內訌的還挺厲害,突厥王庭的注意力終於從西域挪了回來。
而這個時候,西突厥已經在漸漸強盛的突厥王庭的壓迫下,苦不堪言了,更重要的是,他們已經得不到大隋的幫助。
而突厥現在變得越發的強大了起來,沒辦法,中原戰亂,很多人北投突厥,在最大程度上增強了突厥的實力。
到了大業十年開春,突厥騎兵的身影,開始頻頻出現在雲中草原上,很快,突厥人便蔓延而來,將雲中草原正式納入了自己手中。
大隋已經廢棄的北方邊郡定襄郡就此易手,兩國相持多年,形成的緩衝地帶就此也不見了。
突厥人此時已可南望長城而牧馬,到了這個時候,兩國的戰爭其實已經不可避免。
至於統領大隋天下臣民,諸國來朝的聖可汗楊廣,在大業十年做了什麼呢,他有一半的時間,都行走在去往遼東的路上。
從四月末起兵,走到懷遠鎮的時候,已經是七月了。
沒辦法,途中各軍軍無士氣,將無鬥志,一路走,軍卒一路逃散,楊廣的車蓋,經過遼東風雪的洗禮,和他的皇位一樣,看上去黯淡無光,顯出了破敗之像。
二十多萬人馬,到達懷遠鎮時,只餘十餘萬眾,再到遼東城下,估計都不太可能了,遼東的天氣,已經不允許隋軍開戰。
到了來護兒水軍,攻下了卑沙城,進逼平壤。
而在北方邊地,突厥人南下之勢已顯,帶來的連鎖反應完全是崩潰式的。
先是榆林馬場,受到了極大的威脅,加上叛亂迭起,榆林馬場不得不南下遷移。
而涼州馬場,已經被白瑜娑叛軍攻佔。
幾乎一夜間,大隋便失去了兩個非常重要的戰馬來源,只餘馬邑,雁門馬場勉強還在。
大隋的邊將們,多數還保持著起碼的忠誠,都是嚴陣以待,膽戰心驚的等待著戰爭的到來。
但所謂的義軍們,卻沒那麼多的顧慮,也可以說,他們最為渴望的一件事,就是得到突厥人的幫助。
每個能和突厥人互通訊息的,第一時間,都會選擇向突厥稱臣,得到名義上保證。
在大業十年,馬邑看上去更加陳靜肅穆了起來。
此時,在晉地很多人看來,就算突厥人南下,也應該不會選擇平靜的馬邑雁門。
平靜意味著這些地方,還有著足以抗衡突厥人南下的力量。
也確實是如此,馬邑,雁門,樓煩,加上晉陽,皆有堅城可守,雖說三徵遼東,這些地方兵力已是大不如前,但只要募集府兵,絕對還有著一戰之力。
但世事變幻,誰又能說的清楚呢?
而在大業十年三月,馬邑郡丞李靖,密令恆安鎮軍輪番出塞,掃蕩雲中草原。
(查的資料太多,忘了李藥王是第二次遼東之戰,還是第三次才參戰了,也不想回去查了,太麻煩,就當他是第三次遼東之戰才參戰的吧,反正,這個人作為李靖的哥哥,也挺悲劇的。)(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