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打的是人口、資源、戰術,也打的是人心。
不可否認,歷史上、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有那麼一些人,願意為了國家而無所畏懼的赴死,成為名垂千古的英雄。
但縱觀古今中外,沒有哪個國家的文化能達到中國文化這般。
中國自古以來,皆有家國天下思想。
而在這種思想下,從古至今的中國人民不管是民族之戰還是對外戰事,都會湧現一大批為國家不惜粉身碎骨的英雄。
二十世紀更是一曲血與肉的壯歌!
原因何在?
文化。
這是一個傳承了五千年的文明古國的底蘊,是家國文化的必然產物,註定了人民是英雄,是國家的基礎。
中南半島有這樣的文化嗎?
沒有!
中南半島的政權一直紛亂變動,很多時候都以中國文化為榜樣,但又只學了個皮毛,也許會有人為了國家前赴後繼的赴死。
但不多。
大明由沐琮率領的中路大軍在下馬關一戰後,修整一夜,第二日下午便抵達了關口城下,速度之快,連沐琮和沐瓚都沒料到。
側面說明了一個情況:對峙了將近兩年,大明雄師已經被憋得很難受了。
渴求一戰!
這就和去年廣西都司進擊占城一樣。
因為被交趾打敗了一場,全員心裡都憋著一口氣,好不容易逮著機會了,那還不嗷嗷叫著衝上去把心中的憋屈發洩了?
兵臨城下。
關口城的南掌大軍有城池之固,又是以逸待勞,坐擁天時地利人和,加上主帥蘇瓦那班朗也非庸碌之輩,所以南掌大軍上下,對接下來的戰事充滿了信心。
畢竟下馬關慘敗的具體情況,被蘇瓦那班朗封鎖了起來,尋常士卒根本不知道。
當然,知道了估計也就這樣。
無知者無畏。
畢竟他們又不是沒面對過大明的火器。
何況普通士卒哪能看出坦克營對戰事的決定影響。
兩支大軍,隔著一座關口城對峙。
大明雄師趕了路,需要修整一夜,而南掌大軍要固收城池,也有人提議趁著大明大軍落足未穩,主動出城打他個措手不及。
可惜,象軍在下馬關不知道什麼緣故被打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