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由地方都察院行監督之權。
這個改革一出來,引起了軒然大波。
之前朝堂中樞和他們背後的地方士族,雖然他們中的一些士族被太子殿下搶劫了一百萬兩之巨,但他們已經有出海的經驗和實力,可以繼續進行海外貿易,被太子殿下白白洗劫去的錢,可以再賺回來。
所以最終屈服於皇權,同意開海,要不然可以拿太祖的海禁祖制說話,和朱祁玉兩父子在開海一事上爭上幾年,搞不好出現個劉大夏也說不準。
結果朝廷的佈告一出來,要收稅。
而且是階梯收稅!
十萬利潤以下,收兩成。
十萬到十五萬間利潤,收兩成半。
十五萬到二十萬之間的利潤,收三成的賦稅。
二十萬到二十五萬間的利潤,收三成半的賦稅。
二十五萬以上的利潤,收四成。
這簡直是赤裸裸的搶錢!
之前大家也想過要收稅,但沒想到這麼重,更沒想到,這個收稅不由地方負責,而是由戶部成立個直轄部門海稅司來負責。
賦稅直接充入國庫!
這意味著地方士族想要的貓膩也沒了。
於是乎,作為士族利益發言人的朝堂上的文官集團,甚至包括大部分的武將勳貴集團,都開始就此事頻繁上奏。
朱祁玉一律留中。
他也愁。
這個稅收政策不是他定下來的,是太子的意思。
早就預料到朝臣會反彈。
所以交待了朱祁玉,但有朝臣就此事上奏,皆留中不發,若是在大朝會上有人提及,那就裝聾作啞,所以近些日子的大朝會上可以看見很奇葩的一幕。
奉天殿上,一群文武百官就開海賦稅的事情上奏,然後附議的一大堆。
可坐在龍椅上的那位像個凋塑。
任你怎麼說,就是不吱聲,大不了就安靜的熬到散朝。
最後基本上都是九卿出來化解尷尬。
關於賦稅一事,九卿態度明確。
尤其戶部陳循,那是一萬個支援,作為大明的戶部尚書,他太清楚大明的財政了,怎一個窮字了得,如果開海賦稅一收,戶部國庫一年至少可以多個幾百萬兩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