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剛剛在門外不還好好的嗎,咋就身體不適了?」
「諸位,我們不是為了自己,我們是為了大明的文脈,為了朝廷的公義,為了百姓的福祉!」….
「豈能因為刀斧在前就畏葸不前?」
經過幾個六科郎中的蠱惑,有些鬆散的人心再次凝聚起來。
「對!」
「我們是為了朝廷公義,為了天下人心,豈能因為一點點波折就退縮!」
「縱有刀山火海,我輩也應砥礪前行!」
「刀山火海,砥礪前行!」
眾人喊著口號,踏著整齊的步伐踏上五龍橋,在錦衣衛冷冽的寒光中走進奉天殿。
然而,眾人剛一進入大殿就傻眼了,因為大殿上龍椅的位置不知何時多了個屏風!
皇帝陛下啥意思?
這是連看都懶得看他們了嗎?
只有領頭的幾個大老心中大定,正確地理解了皇帝陛下的意思。
皇帝這意思是兩不相幫吧?
孔訥猜的沒錯,老朱確實打定主意兩不相幫。
不管是文官贏,還是皇太孫贏,他都不打算插手。
因為他是大明的皇帝,是大明最後的正義,絕對不能摻和進這件事之中。
一旦朱允熥玩砸了,他這個皇帝還得站出來主持公正呢。
但從本心裡說,老朱是希望大孫贏的。畢竟,大孫所提出的幾條國策,不論是官紳一體納糧,一條鞭法,還是攤丁入畝,都是穩定皇朝的治國良策。
中原皇朝之所以千年以降都沒這麼做,只因為一點,那就是妥協。
皇權和官員之間的妥協。
皇帝要利用官員統治國家,就必然要讓出一部分利益獲得官員的支援。
老朱就是沒想好如何制衡官員,這才沒敢旗幟鮮明地支援朱允熥。
如果他能想到辦法,哪還輪得到朱允熥衝鋒陷陣,他朱重八就打頭陣去了。
在眾人愣神的工夫裡,幾個小太監抬著一張椅子,放在屏風前邊。
不用說,這一定是給皇太孫準備的。
果然,沒過多久,皇太孫就穿著簇新的袞服,領著高明和一個太監從門外走進來,並大咧咧地坐在中間的椅子上。
雖說眾人是來跟皇太孫理論的,但理論歸理論,禮卻不能廢,該磕頭磕頭,該喊皇太孫千歲喊千歲。
在一眾山呼千歲之聲,朱允熥伸出一隻手,原名王德,現名王智的死太監,甕聲甕氣地喊了一聲「平身」,眾人這才從地上爬起來。
眾人從地上爬起來,就瞪著兩隻眼睛看向朱允熥,誰都沒開口,但大殿上卻到處都充斥著火藥味。
直至朱允熥開口之後,眾人這才你一言,我一語地朝著朱允熥開炮。
「諸位愛卿,有什麼困惑和不解就儘管問吧,孤會一一解答你們。」
「皇太孫殿下,敢問您之前在山東推行的政策,可曾與皇帝陛下商議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