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奮行色匆匆進廳,見他面色陰沉,張叔夜心裡就起了一種不詳的預感。
張伯奮躬身拜見,然後什麼話也不說,就黑著臉遞過了太子趙桓和太尉种師中的兩封親筆密函。
….
張叔夜拆開密函,從頭看到尾,面色驟變。
張伯奮陰沉道:「父親,太子與太尉是否要讓父親大人做好接管或進攻青來的準備?」
張叔夜緩緩點頭。
趙桓與种師中的信其實大差不差,兩人都寫了信,無非是增加話語權的份量而已。
趙桓讓張叔夜做好調集兵馬,若王霖此時謀反,便要他率軍東進,直撲青來,滅了王霖的伏虎軍鎮。
或王霖不反,則由張叔夜接替王霖,坐鎮青來。
至於河北,則聲稱由种師道調兵協防,由種家軍接管河北防務,由种師中兼任河北制置使及兵馬大總管。
張伯奮忿忿道:「父親,真是寒了人心!渤海郡王此刻正在為朝廷在江南平叛,賑災濟民,可謂是披肝瀝膽,而朝中這些人卻一門心思在算計他!」
「种師中貌似大義凜然,口口聲聲為大宋社稷考量,其實還不是想讓種家軍獨掌大宋兵權?
父親,他們讓你與王霖自相殘殺,而後,種家便一家獨大,西軍、河北軍悉數落入種家手裡,這大宋天下,還有誰能壓得住种師中、种師道兄弟二人?」
張叔夜嘆息:「朝中到底情況如何?怎好端端地,變成如今這般境地?」
張伯奮便把年前從趙樞突然返京伐了登聞鼓一事說起,把最近東京幾個月來的動靜,以及各方的表現,詳細說了一遍。
張叔夜沉吟不語。
他的政治智慧絕非張伯奮所能比。
他很快就從千絲萬縷的亂象中剝離尋覓到了一個最關鍵的點:「官家態度如何?」
張伯奮猶疑道:「令人難以捉摸,一直不表態,但對於朝中對王霖的群起而攻之,似乎默許,又似乎反對,誰知道呢。」
「父親,渤海郡王真的會反麼?兒子覺得渤海郡王對大宋忠誠不二,累立不世之功,朝中如此苛待功臣,捕風捉影羅織罪名,實在是令人心灰意冷。」
張叔夜眸光清冷:「王霖即便擁兵自重,對大宋江山起了野心,也不會是現在。
為父與王霖堪稱是忘年之交,所知甚深。他這般擁有大胸懷、大志向的人,絕不可能為了短時之利,不顧金人即將全面入侵的大局,而行個人野心之事。」
「但是……」張叔夜憂心忡忡嘆了口氣道:「當然,若是朝中逼他,那就另當別論了。」
「官家素無主張,他固然不會想動王霖,但若是朝野上下群情鼎沸,再加上太子和种師中推波助瀾,就怕……官家會扛不住壓力。」
張伯奮又壓低聲音道:「父親,兒子從宮裡探得訊息,說這回种師中與太子,還有朝中包括吳敏在內的朝臣都串通一氣,甚至得了官家的默許,想要將王霖誆騙進京,然後趁勢拿下,直接圈禁在京。」
….
「兒子出城的時候,八百里加急召王霖回京的聖旨已經出京發往杭州了。」
張叔夜拍桉而起:「太子湖塗!种師中居心不良,該死!」
張伯奮偷偷掃了張叔夜的臉色一眼,咬了咬牙,卻還是沒有說他幾天前就已經提前命二弟張仲熊快馬趕往江南,去勸阻王霖莫要進京,直接率軍返回清來,靜觀其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