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月後。
山西,平陽府,洪洞縣。
一處古槐樹下。
數千名移民,手足相抵,扶老攜幼,正在朝廷官派的鄉吏生員呵斥下,排起隊來,領取銀錢。
因為害怕他們逃跑,移民們都以繩索拴著手腳……
不過,他們也都習以為常,元朝時候,山西的漢民,幾十戶人用一把菜刀,吃麵只能用竹片削,為此還發明瞭刀削麵。
自從洪武十五年後,大明北方大規模的移民開始。
山西的移民,主要移民去陝甘河南。
還有寧夏一些水草豐茂,但是稀缺人口的關鍵地方,都有山西移民的身影。
山西之地,因為久受僧人佛頭蠱惑,此地的鄉民十分篤信佛教,但是此地的漢化也極深,出過許多名商大賈,風流雅士,還有千古名詞傳世。
從晚唐到五代,再到遼,金,元,山西一直保留著濃厚的宗族文化,佛教興盛,漢學濃厚,這裡也是元代重要的商路要道,所以非常富庶,不僅產醋,也產美酒。
元朝大詞人元好問,就寫過“蒲桃酒賦”,將大元的葡萄酒和大石等西域葡萄酒做比對,又結合唐代古籍中記載的葡萄酒描述,對照古今葡萄酒的口味區別。
此地自古有釀酒習俗,金朝將釀造蒸餾白酒技法獻給大金國皇帝的道士蕭抱珍,雖在河北河南傳道,卻是在山西深山中尋訪名山古洞府,求得了釀造白酒的仙方。
前世那個時空很出名的茅臺酒,就和被派遣去貴州等地戍邊的山西士卒有些關係。
在大元時期,西方諸多色目商人走絲路到達陝西,又從陝西走山西去草原,或者直接走山西去上都,又有些從草原到山西,再去陝西中原等地,山西的酒就是硬通貨,飽受草原漠北諸部歡迎。
而草原漠北的色目商人,也喜歡將西方的葡萄酒等帶來山西賣,因此地百姓好酒。
老百姓們不僅見多識廣,眼界開闊,而且較為富庶,開明。
元朝時候對這裡是散養制度,收了稅之後管都不管,所以他們逐漸做大。
這也讓山西產生了許多土豪地主,豪強佔據山砦,既不繳稅,也不服從大明的徭役。這裡許多豪強大族,就靠販賣私鹽和酒,醋等發家致富,人口飛速增長。
明初,山西沒有太受紅巾衝擊,人口戶籍,在整個大明都排的上號,是大明重要的移民來源。
如今,大明為了能夠加快山西移民的腳步,對他們放寬了商路限制。
如,自家有金銀田地的,可以直接將金銀田地折算,到了陝甘,或者四川等地,可以就地在當地的大明皇家銀行折取,還會給予翻倍補償。
還免除對山西人的商業稅,連續免除多年。
移民們到了居住地,一律分配土地,居所,還給他們安家費,在山西只有一兩畝田的,去川蜀陝甘,翻倍分田地,當地良田不夠,從官田中分配。
就算是這樣,山西的老百姓願意移民的還是比較少,如果不是生活不下去了,誰又願意離開故土呢。
大明太子朱標,更是親臨山西,視察移民工作。
此刻,太子朱標,晉王朱棡,皇長孫朱標,皆穿著便服,站在那大槐樹不遠處一個隴上,望著熙熙攘攘的移民百姓。
朱雄英感嘆道:“爹,你說數十上百年後,這些山西移民還記得自己老家是何處嗎?”
朱標輕輕搖頭。
“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
朱標吟詩一首,也是感慨世事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