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女人地裡的農活幹慣了,忽然被公公放話歇在家裡,都有些不太習慣,對她們幾個來說就家裡那點活提腳就幹了,剩下的大把時間怎麼打發?
果兒:做書包!
自從四個林上了私塾,他們幾個身上背的書包引起了其他學童極大的興趣,很多人都跟他們打聽這樣的書包哪裡有賣的。
果兒早就打算做一批現代的書包出來賣,如今既然家裡的女人都有了空閒時間,那就趁現在開始幹。
果兒把她的打算跟大家一說,眾人都說好,於是很快準備好了合適的絲線和布料,大家開始分工合作。
何氏帶著幾個女兒負責裁剪,劉氏、包氏還有麥穗負責縫製,果兒還是做好她的技術指導。姚家的女人們每天做飯、送飯之餘,便開始了她們的掙錢事業。
因為私塾裡的學童家庭條件各有不同,所以她們做的書包特意按照不同的布料分成幾種檔次,粗麻布的價格便宜又結實耐看,細棉布的價格中等;還有最貴的綢緞料子精美大方。
所有書包上面繡的圖案大多是學子們喜歡的青竹、蒼松等寓意高潔的綠植。
另外在書包的樣式上也增加了幾種,既有雙肩背的,也有單肩背的,滿足不同年齡段子們的需求。
這次做書包不過是果兒的臨時起意,讓家裡的女人掙些小錢而已,所以為了充分調動起大家的積極性,果兒宣佈等這批書包賣出去以後,所得的收入扣除成本,賺來的錢,凡是參與的人人有份。
眾人聽了更是高興不已,不只是因為又有了掙錢的來源,更稀罕的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勁往一處使的這份好心情。
這些日子以來家裡變化最大的就屬麥穗了。自從和離回了孃家,麥穗心裡就背上了沉重的負擔和愧疚,每天很少說話,只顧贖罪一般拼命地在家裡找活幹,一刻也不讓自己閒著。
感受最明顯的就屬何氏、劉氏跟包氏三個媳婦了,因為自從麥穗回家後,她們的家務活明顯比以前少了許多。
老兩口對女兒這個樣子是看在眼裡疼在心裡,卻又不知該怎麼勸女兒才好。
果兒看姑姑這個樣子,心裡也頗不是滋味,但是她很理解姑姑作為一個和離回家的女子心裡頭的不安,所以有機會還勸爺奶不用攔著,說姑姑忙一些也有好處,就沒時間胡思亂想了。
老兩口想想覺得孫女說的有道理,便不再一味阻攔女兒幹活了。
在孃家養了一段日子,麥穗跟小草母女兩人本來枯瘦的臉頰上漸漸添上了紅潤,人也胖了一圈。
現在更有了新鮮的事情幹,還能掙錢,麥穗整個人都有了活力。每天干完家裡的活就拿起針線,好讓自己多縫製一些書包出來。
日夜趕工,忙碌了一段日子,家裡已經積攢了一大批做好的書包,果兒決定出去試著賣。
上姚村周邊只有一個私塾,就是四個林所上的那個十八里鋪的私塾,果兒決定先從十八里鋪的私塾開始,若是生意好的話,再擴大到周圍的鎮子裡。
於是某天私塾放學後,路邊便出現了幾個揹著竹筐賣書包的小姑娘。
果兒跟皂兒、莢兒把竹筐裡的書包拿出來,按不同的材料分別穿到三根長竹竿上,再把竹竿固定到路旁樹枝上,一個簡易的攤位就弄成了。
豆兒跟小草則揹著書包在旁邊當模特,不一會兒就有放學的學童過來瞧稀奇。
“皂兒姐、果兒姐,你們果然在這裡!”
五林兄弟四個,加上一個小文安一出私塾就發現了姐妹幾個,五個小子高興地走過來。
因為春耕太忙騰不出人來接送,就連家裡的小黃牛每日都趕到地裡去耕種,所以這段時間他們五個只能自己走著來私塾。
好在他們人多,來回的路也熟悉,放了學還能幫著果兒她們一塊兒賣書包呢。
還別說,五林幾個揹著書包往那兒一站,可比豆兒跟小草兩個小模特兒頂用多了,他們扯著嗓子一通喊:賣書包嘍!很快就圍上來一群同窗。
這些孩子大都跟五林幾個差不多大,也有十幾歲的半大孩子,正是喜歡新鮮事物的年紀。他們早就對四個林日常揹著的書包產生了濃厚興趣,現在看有的買了,紛紛走過來瞧個仔細。
不一會兒就有人選中了自己心儀的款式,果兒讓他們背上試試,很快就有人問價。
果兒報價:“粗布的五十文一個,細棉布的二百文,綢緞的貴一些,六百文一個。”
有人當場掏錢買下自己看中的書包,也有些小學童身上沒有帶錢,便眼巴巴望著書包問道:“明天你們還來不來?我今天沒有帶那麼多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