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突然參戰,使很多國家都沒想到,奧匈也沒來得及反應。
義大利參戰,是幾乎不可能的事,但也具有一定的邏輯。
國王是個主戰派,這就幾乎註定了義大利必定會參加一戰。
國王或許對軍隊充斥著不信任,在政治上就是個軟蛋。後來的墨索里尼進軍羅馬,他二話不說就默許了墨索里尼的統治。
懦弱的人都很謹慎,尤其是如今俄國崩潰,同盟國明顯佔優的情況下,他不敢沒事找事,可命運卻找上了他。
因為他背叛了同盟國,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經常威脅他,並派一些地方軍隊侵犯義大利領土。
侵犯國家主權,這幾乎就是赤裸裸的宣戰,不過國王還是不敢吭聲。
先前一直主張退出同盟國的義大利總理也不敢為自己買單,無視了德國的無理進攻。
見統治階級如此無能,義大利民眾受不了了。高傲的“羅馬人”不允許他們向其他蠻族投降。
他們掀起比俄國規模還要大的遊行活動,各大文人怒斥政府的不作為,宣稱要把叛徒和日耳曼人一塊趕出去。
好在政府官員及時把國王和總理保護好,讓他們兩眼不聞窗外事,這才沒有重演薩拉熱窩的悲劇。
義大利民眾沒有得到應有的回覆,對政府深感失望,開始了大規模的打砸搶。
大量的國有企業被抵制,基礎設施遭到破壞,公務員人身安全受到威脅,各級政府在一夜之間近乎癱瘓。
大半個亞平寧陷入無政府狀態,義大利在這一期間及其混亂。
各大主義趁此機會宣傳理念,席捲在義大利各個階層,把義大利攪得更亂了。
關鍵時刻,國王還是把希望寄託在了協約國身上,期望他們能夠主動伸出援手。
可英法都沉於戰爭自顧不暇,哪有時間管一個與他們沒關係的國家呢?於是只留義大利在風中凌亂。
國王這下認清了事實,迫於壓力他把所有鍋都甩到了總理身上,然後就廢黜了倒黴的總理。
接著,他宣佈要與日耳曼侵略者作戰到底,就算最後一滴血流乾也不投降。
他命令國防部隊把這批德國人全部打出去,然而令人大跌眼鏡的是,義大利正規軍連民兵都打不過!
40萬人硬是沒有搞破德國的防線,最後還得是德國人樂呵夠了,自己走的。
不過義大利官方改編成了:英勇的義大利男兒捍衛祖國,打跑了費拉不堪而又邪惡的日耳曼侵略者。
事已至此,直接的戰爭理由已經產生,接下來要從歷史淵源剖析。
義大利是由薩伏伊王朝建立的。王朝想要把奧地利勢力趕出義大利,可自己實力不濟,恰逢法國是奧地利死對頭,於是就把自己的老家薩伏伊割給法國,換取法國的幫助。
然而這一換就再也沒拿過來了,至今為止薩伏伊仍舊是法國領土,薩伏伊王朝也就成了沒有薩伏伊的薩伏伊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