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填補這個損失,協約國只得再次找一個盟友。
而這個盟友毫無疑問就是義大利,它前不久背叛了同盟國,幾乎不可能跟他們有什麼交際了。
雖然找一個牆頭草不太好,但此時協約國自身難保,能拉幾個人就拉進來。
伸出橄欖枝很容易,問題是他們如何把義大利拉進來。
身為牆頭草,義大利只幹損人利己之事,其本身的實力雖然一言難盡,可野心卻不是一般的小。
他們自詡為“羅馬的真正繼承者”,自認應當擁有羅馬帝國巔峰時期的版圖。
再加上同盟國攜東歐戰勝之威橫掃世界,歐洲大部分國家都深受其影響,先前的保加利亞更是直接參戰。
如此糟糕的戰況讓所有人都為協約國的力量堪憂,幾乎不會有人與他為伍,反倒是美國賣軍火賣的很開心。
不過義大利本身也遭受著同盟國的威脅,德皇不斷叫囂要好好報復牆頭草,尤其是在東線不斷勝利後,臆想也越來越大膽,對義大利的祖安輸出持續增加。
聯想到前不久德國人帶給他們的壓力,英法都雙腿一顫,義大利更是不敢吱一聲。
於是英法聯合宣告歐洲的剩餘勢力應該聯合起來,一起反抗德皇專政統治,打破他們妄圖征服歐洲的野心。
但實際上同意的沒幾人,斯堪的納維亞一眾國家就禮貌性的派了幾個大使混眼熟,瑞士則根本不理會。
唯有義大利對此表示肯定,可又因畏懼徹底激怒德國,並沒有明面表示他們的意圖。
英法便表示只要義大利參戰,他們就會盡全力支援義大利的“羅馬夢”。
英國首相明確表示了戰爭結束後一定會把自己的殖民地分出來一部分給義大利,但並沒有具體說是哪部分。
法國人也表示戰後會把北非殖民地讓給義大利,如果戰後土耳其崩潰,他們還會幫義大利打下中東地區。
法國政府甚至表示如果義大利參戰,他們會直接把科西嘉島還給義大利。
這些條件對義大利顯然頗具有魅力,即使有些人認為這是空頭支票,但義大利政府還是秘密同意了,並表示將會伺機參戰。
見義大利如此上道,飽受戰爭折磨的英法終於展現出了一絲生機。
不過考慮到義大利連一個非洲古國都打不過,法國便偷偷往阿爾卑斯派兵,支援當地的義大利人。
義大利政府預設了法國的行動,並在不久後便給予了協約國軍事通行權,這與直接參加協約國幾乎沒什麼區別了。
於是在5月2日,義大利不宣而戰。
幾十萬名義大利山地部隊聯合法國人一同進攻奧匈的蒂羅爾,打得同盟國一個猝手不及。
但那些蒂羅爾人在阿爾卑斯山摸爬滾打,早就熟悉了山地,豈能是好相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