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蘇定方不帶大唐主力撤離,可以想像到,因為凍餓而減員,會是一個極可怕的數字。
因為入冬,季風不對,海路大船想運糧過來也極困難。
就算能運,也運不了供十幾萬大軍的糧草。
到那時,不是把這支唐軍拖垮,便是把大唐的後勤補給線給拖垮。
皆是陷入戰略被動。
將會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
說直白一點,大唐常備軍,如今不過二十五萬人。
十幾萬大軍,已經是大唐一半的常備兵力。
若這批人折在半島。
別說收服百濟和高句麗。
只怕大唐本土,都會出現劇烈動盪。
沒錯,按折衝府的兵力配置,除了二十五萬常備軍,還有五十萬預備役。
在極端情況下,這些青壯也可以徵召入伍,進行緊急動員。
可那是在國家遭到滅國威脅的情況下才會這麼幹。
正常的情況,折衝府兵三年一輪值,常備軍二十五萬,剩下的青壯要在家種田的。
不然糧食從哪來?
常備軍征戰數年,也得退下去休整,讓預備役頂上來。
這樣的交替迴圈,才能保持唐軍的戰力不失。
所以,如果一但大唐損兵十萬,就要出大問題了。
蘇定方正是看到這一點,才每一步都踩在節點上,處處以快為先。
快若閃電。
半月滅百濟。
一月鎮撫,然後迅速撤離,只留一萬唐軍鎮守。
剩下的靠百濟地方自保。
看起來十分倉促,好像白白給百濟人反叛的機會。
實則正合兵法,先為不可敗,而後求勝。
百濟王族都被綁回長安了,建制和地方全都被打散了。
就算反叛,其力量,也不能與過去同日而語。
大唐能滅百濟一次。
就能將這些復國之人,再滅無數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