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徵西突厥之戰下來,李治借這個時間視窗清理了朝堂,也考察、看清了一批官員。
借徵西突厥之事,或貶或升,將大唐權力格局牢牢掌控在手裡。
只有對這蘇大為,他心裡感覺頗有些棘手。
你說用此人,可蘇大為能力太過突出,又是武媚的親屬,升上去,必然是實職,會握有極大的權力。
而且還是李治最忌諱的軍權。
但如果立下大功不封賞,又說不過去。
幸好就在此時,蘇大為的所做所為,替李治解了這個難題。
此人居然“掛印出奔”,在得勝回朝前夕,留書信一封,不辭而別。
這簡直是主動送把柄到李治手中。
是殺是剮全在李治一念之間。
但凡雄主,必定多猜忌。
李治忍不住又想,天下哪有這般巧的事,莫非這蘇大為城府極深,又或是得到武媚孃的暗中指點?
就算對武媚娘,李治也是既用又防,更別提蘇大為。
所以聽聞蘇大為回長安,李治覺得有必要親眼見一見他。
這是給武媚娘一個面子——
殺是肯定不能殺也不會殺,李治此時與武媚孃的關係正好到蜜裡調油,怎麼可能動武媚孃的人。
賞是可以賞,但不想給予蘇大為軍中實權。
所以邊交談,他就一邊在思考,該如何安置蘇大為。
結果交談下來,他發現,蘇大為似乎並沒有自己想的那樣,那麼深的城府。
談及軍中之事,雖然無甚新奇見解,但都很務實,並沒有誇誇其談。
於是半是試探,半是考驗的丟擲那句話,問蘇大為是否願意隨蘇定方再次出征,奔赴遼東。
按李治所想,蘇大為如果是有野心的人,定不會放過這次機會。
但誰知,蘇大為居然拒絕了。
這讓李治心中頗為好奇。
他在朝中面對那些老狐狸時,對方心裡想什麼,都能摸得一清二楚,偏偏在這蘇大為身上,他找不到那種“老奸巨猾”的味道,也沒看到任何躲閃隱藏,有的只是坦坦蕩蕩。
李治問什麼,他就答什麼。
願意的就願意,不願意的,怎麼說,他都不應。
而且理由直接就扔出來,就是不想離家太遠,想陪家人。
慫是真的很慫。
但也讓李治徹底放下心來。